首頁 > 享生活 > 中醫 > 24節氣之夏至氣候情況?

24節氣之夏至氣候情況?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出現在陽曆六月下旬初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民間流傳的夏至習俗很多,其中許多都與氣候有關。夏至前後,我國許多地方都進入了悶熱夏季,氣溫一般都在30度以上,最高氣溫常常突破37度。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們也都輕鬆一下。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志裏的記載較爲具體:“夏至之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是用來驅熱的,而香囊則可壓汗臭,用這兩種物品納涼消夏顯得非常實用。

24節氣之夏至氣候情況?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已進入梅雨季節,而梅雨天氣溫高、溼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季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夏至這天,把用菊葉燒成的灰撒在農作物上,作物就不會遭受病蟲害,可能菊葉灰時含有某種殺蟲的化學成分吧,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種“農藥”。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爲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爲夏至半個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徵,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臺票過後,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曆五月二十日)以後,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着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裏都是米”。

“疰(zhu)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中醫指發於夏令的季節性疾病,症狀是微熱食少,身倦肢軟,漸見消瘦;主要源於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樸安在《儀徵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爲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着名詩句。夏至是一年“四時”之一,民間常以這一天的天氣查驗農作物的收成。如夏至在農曆月末或夏至日有雷雨,那是歉收之兆。但這種說法似乎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

有句俗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然後還要在這天稱稱體重,吃麪條、禁詛咒、戒剃頭.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