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中醫 > 粥文化與宛丘平易法的關係

粥文化與宛丘平易法的關係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爲食用,2500年前始作藥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謂粥可實五臟六腑之氣,且能逐熱,一飲汗盡,二飲熱去,三飲病已。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便是有力例證。

粥文化與宛丘平易法的關係

隋唐以後,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宋代蘇東坡對吃粥也很有興趣,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他在任徐州知州時,一次因高興喝醉了酒,農民艾賢煮粥給他吃,飯後他感到很自在,於是賦《熱粥詩》雲:“身心顛倒不自知,更識人間有真味。”既讚美了粥的可口,又頌揚了農民的情義。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作《食粥》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知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南宋迄今,若談粥文化,大多引用陸游之《食粥》詩。因此,讀《食粥》詩就無法迴避“宛丘平易法”這個問題。

那麼,何謂“宛丘平易法”呢?熊四智先生在主編《中國飲食詩文大典》時曾作了如下詮釋:

——我們在選用世界書局本《陸放翁全集·劍南詩稿》中,在《食粥》詩題後有陸游自己的題解:“張文潛有食粥說,謂食粥可以延年,予竊愛之。”以此題解爲線索,是可能查到“宛丘平易法”的。

張文潛即張耒,文潛是他的字,生於1054年,卒於1114年,北宋詩人,被稱爲“蘇門四學士”之一。此公誨人作文,以理爲主,有《宛丘集》、《柯山集》、《詩說》等著述。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張耒集》卷五十所記錄的“記十一首”中,有一篇“粥記贈邠老”,就是陸游的《食粥》詩題解所指的“張文潛有食粥說”。文曰:

“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最爲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其系利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今勸人每日食粥,以爲養生之要,必大笑。大抵養性命,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正在寢食之間耳。”這裏應說明一點,陸游詩中談“我得宛丘平易法”之“得”,只能理解爲他讀到了張耒的“粥記”,因爲陸游1125年出生時,張耒已過世11年了。爲什麼要將“粥記”說成是“宛丘平易法”呢,這恐怕是因爲張耒有《宛丘集》的緣故。這“宛丘”一詞之義,可理解爲丘名,四方低而中央高之丘,四方高而中央低之丘,均可視爲宛丘或宛邱;還可以指地名,在河南淮陽縣之南。張耒的《宛丘集》之“宛丘”尚待考證。不過,陸游用宛丘來指代張耒是無疑的,他“竊愛之”的正是極平常而容易辦到的“宛丘平易法”。

張耒的“粥記”所宣揚的食粥法,似與佛門弟子的食粥態度有關,因爲文中提到了妙齊和尚的話。其實,佛門特別崇尚早食粥,佛門普遍認爲粥有五利,即:善除飢,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調適,除風患。

除了“粥記”,張耒還寫過一首《伏暑日唯食粥一甌盡屏人事頗逍遙效皮陸體》詩:“烈日炎天鼓火爐,藤牀瓦枕閉門居。屏書居士持齋日,壁掛禪僧問法圖。鄰汲滿攜泉似乳,新春旋糴米如珠。飽餐饘粥消長夏,況值饑年不敢餘。”這首詩表明張耒不只是勸人食粥,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食粥養生之信奉者。

粥與中國人的關係,正像粥本身一樣,稠黏綿密,相濡以沫;粥作爲一種傳統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因爲國人是把粥當作養生延年之品來看待的。食粥可以使人健康長壽,可以從這裏的一則資料得到佐證:聯合國規定的長壽地區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有百歲老人75位,而在江蘇如皋市的145萬人口中,百歲老人已達172位,90歲以上的老人更超過4000人!專家認爲,這與如皋地區“二粥一飯”的獨特飲食習慣有關,如皋百歲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吃粥,因爲吃粥可以減少熱量的攝入,防止肥胖,有效抑制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發生。

隨着信息的溝通,市場的開放,中國的粥文化已被全世界廣泛接納和認可。韓國漢城的松竹粥鋪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店面雖舊,卻總是門庭若市。粥在日本也廣受歡迎。過去日本人只有在生病時才喝粥,如今粥已成了他們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許多女性把粥當成理想的夜宵和早餐主食,超市還出現了十分暢銷的真空包裝粥。今天,即使是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巨頭,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在美式的鋪子裏賣起了中國的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