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內蒙古自曝家醜稱財政收入虛增26.3%主動戳破經濟泡沫

內蒙古自曝家醜稱財政收入虛增26.3%主動戳破經濟泡沫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內蒙古自曝家醜稱財政收入虛增26.3%,主動戳破經濟數據的泡沫,向民衆和國家交出經濟數據的“實底”。十九大報告已向淡化GDP總量考覈發出了明顯信號。

內蒙古自曝家醜稱財政收入虛增26.3%主動戳破經濟泡沫

繼遼寧省自曝財政數據造 假之後,內蒙古自治區也自曝財政收入虛增空轉。近日舉行的內蒙古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自曝家醜”,稱“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

此外內蒙古還叫停一批政府過度舉債項目,稱爭取用3年時間把政府債務率降到合理水平

目前看內蒙古經濟注水很難說只是“微乎其微”,這從相關目標的調整力度中就能看出大概:經財政審計部門反覆覈算後,內蒙古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佔總量的26.3%;覈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

可供參照的是,去年年初遼寧公開的部分市縣經濟數據摻了20%到30%的水分。

經濟數據注水的危害性無需贅言。從全國來看,無論是GDP注水還是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都難言是個別地方的特有現象。

去年12月審計署公佈的2017年第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中,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就達15.49億元。

水分越大越需要公開坦承的勇氣。面對“家醜”內蒙古沒有掩蓋,而是主動揭開傷疤,這展示的是正視問題的態度。在此希望更多地方能跟上步伐,主動戳破經濟數據的泡沫,向民衆和國家交出經濟數據的“實底”。

地方經濟數據造假的原因和動力,很難簡單歸因,但根本上講仍是過去“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畸形考覈機制下的產物。

之前的十九大報告已定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未提及未來GDP翻番的目標,也已向淡化GDP總量考覈發出了明顯信號。國務院2014年公佈的《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也將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要求根據經濟形勢和政策調整等因素科學預測。

這些都在直接弱化有些地方經濟數據方面造假的動力。接下來,建立和完善與“高質量發展”相配套的地方官員考覈制度,也很重要——如果說,優化官員考覈制度、深化預算制度改革,是從正面減少官員造假現象,那加強經濟統計和審計監督,嚴肅落實相關問責制度,則是必要的反面激勵建設。

遼寧、內蒙古的經濟數據造假被正視並公開,就跟經濟進入新常態、相關審計和財經紀律執行力度加大等大背景有關。

但有效的經濟數據統計監管,不能等造假問題嚴重後自動暴露。此前遼寧公開的造假時間從2011年持續至2014年,時間跨度不短。這更說明,嚴肅經濟數據審計,健全預防機制,容不得懈怠。

不可鬆懈的還有追責之弦。2017年初召開的貫徹落實《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 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座談會明確提出,要切實加強對領導幹部統計工作的考覈管理,對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實行“一票否決制”。期望以後官員因統計造假而被追責不再罕見。

擠幹數據水分剷除過去發展中留下的泡沫,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築基之舉。涉事地方敢直面經濟數據不實問題,向造假“亮劍”之時,就已是療傷之始,而有了這樣直面問題和勇於糾錯的擔當,確保不想、不能、不敢造假的制度設計也勢必會更好地落地。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