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專家王守偉:轉基因食品現已很安全

專家王守偉:轉基因食品現已很安全

來源:爵士範    閱讀: 8.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嗎?菌羣超標就一定是危險的嗎?食品添加劑到底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些問題困擾也不少朋友,也同樣困擾着小編。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是如何解讀這些食品安全問題的。

專家王守偉:轉基因食品現已很安全

熱詞1:福喜事件

福喜事件發生於2014年7月20日,源於上海東方衛視播放的一則深度調查的“臥底”新聞,通過隱蔽的攝像頭,觀衆看到了過期牛排與污染牛肉餅在加工環節被照常使用,這一事件的涉事企業就是美國福喜集團(OSI)上海分公司。

專家解讀:檢驗合格也救不了福喜

王守偉(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 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福喜事件是一起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安全事件。“福喜事件”對福喜集團本身和其下游企業所造成的損失也許是可以計算的,但是對消費者消費信心的打擊可能是無法估量的。

事件一出,就有人爲福喜喊冤,按照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所涵蓋的項目檢測福喜使用的過期肉,結果都是合格的。王守偉表示,“即便是“檢驗合格”了,也救不了福喜。檢驗項目是有限的,不能涵蓋食品安全管控全。”還有人在質疑,目前沒有生鮮肉保質期的國家標準,那拿什麼來規範企業呢?王守偉指出,儘管國家沒有針對於生鮮肉保質期的國家標準,“但是,食品安全標準規定,國家標準是基礎標準,企業標準應嚴於國家標準,產品合格與否,是按照企業標準判定的。”

熱詞2:轉基因

網絡曾一度流傳有關“轉基因食品會導致疾病”、“轉基因食品會破壞免疫系統”以及“轉基因食品致癌”等話題,引發了網友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專家解讀: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黃大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監督評估組成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從全球範圍看,轉基因作物及轉基因食品的大規模應用已有近20年曆史,由於實行了十分嚴格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迄今未發生確有科學證據、併爲權威科學部門證實的食用安全性問題。所謂“轉基因食品安全”與其它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產生的現實危害有本質的不同。

“大量實踐證明,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依法批准種植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及其加工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黃大昉這樣說。

面對目前的種種傳聞和疑問黃大昉也給出了明確的答覆。

疑問一:吃了轉基因食品會破壞免疫系統嗎?答:目前尚未科學可靠的實驗結果可以證明。

疑問二:傳聞轉基因迪卡玉米會導致大學生精子異常,是真的嗎?答:此爲典型的網絡傳言。

疑問三:傳聞現代疾病發病率上升源於轉基因作物的推廣應用,這個可信嗎?答:不可信,有人曾拿出相關證據證明,但是該證據無科學根據。

疑問四:轉基因作物會使動物致癌嗎?答:目前有相關的實驗結論證明,轉基因作物會使動物致癌,但是實驗設計上、實施上和分析上缺少關鍵細節。沒有這些關鍵細節,就不足以鑑別試驗效果和得出致癌率結論。

熱詞3:微生物污染

然而縱觀全球2014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從丹麥問題香腸致死、恆天然奶油污染到臺灣咖啡檢出棕麴黴毒素A,再到國家食藥總局通報了肉製品和飲用桶裝水中微生物指標不合格情況,可以看出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問題依然存在並將長期成爲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

專家解讀:不宜過度關注菌落總數指標

劉秀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解析的38個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中,微生物首次被列爲第一熱點。劉秀梅認爲,丹麥香腸事件雖然在國內沒有引起大的輿論壓力,但國內生產、加工、經營這些高危食品的企業應該瞭解這個風險,通常會使用適宜殺菌的方法,保護即食食品的安全。而臺灣的咖啡中檢出棕麴黴毒素則是一起誤導事件,臺灣食藥署已經澄清,消費者按照正常情況下食用不會導致健康危害。

在國家食藥監總局公佈“2014年度第二階段19類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抽檢信息”中,飲用桶裝水微生物污染問題突出,包括樂百氏、娃哈哈等桶裝水的菌落總數不合格。對此,劉秀梅指出不宜過度關注菌落總數指標,實際上菌落總數、大腸菌羣與人的健康、疾病無直接相關,這和致病菌的危害性不一樣。

她建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在食品安全標準實施過程中,逐步將微生物指標的監測重點,由指示菌變成致病菌,清晰地指明微生物安全風險的控制方向。消費者也應該強化自我保護意識,比如說不買、不隨意宰殺活禽,冰箱內的冷凍冷藏食物應該分開,不在洗菜池中洗生禽肉等等。

熱詞4:臺灣餿水油(地溝油)

9月4日,查出臺灣知名廠商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向郭某採購劣質食用油,進而再混製成“全統香豬油”販售。9月7日下午4點半,臺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公佈地溝油事件處理最新進度時表示,被強冠問題油波及的下游廠商已增加爲971家,製成問題產品也由6日公佈的110項增至136項。

專家解讀:防範應以現場監督檢查爲主

王興國(全國糧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江南大學教授)

目前地溝油對人體的健康危害還沒有定論,但是對消費者產生的心理危害和對社會秩序的不良影響不能忽視。因此,《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徵求意見稿)仍然將廢棄油脂列入“黑名單”。

由於地溝油來源多樣,成分複雜,加工工藝和勾兌方式差異等原因,導致地溝油中含有的成分有很大不確定性,而且差異性極大。同時,由於地溝油經過精煉以後,各項理化指標也可以達到可食用標準,這也是很多企業冒險使用劣質原料的原因。

防範地溝油不能完全依賴檢測方法,王興國建議應以現場監督檢查爲主,同時加強廢棄油脂的源頭管理,截斷廢棄油脂流入食品生產或消費環節的通路。真正落實並執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以及儘早研究地溝油作爲工業燃料用油的相關政策。

熱詞5:食品添加劑

2014年,賽百味“鞋底面包”激發了公衆對於“偶氮甲酰胺”的熱議,還有央視曝光魚肝油的問題以及有關兒童牛奶中食品添加劑問題、白酒中的甜蜜素等一系列問題,使得食品添加劑受到關注。

專家解讀:食品添加劑是品安全問題的“替罪羊”

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食品添加劑是指爲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爲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現代社會人們對食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添加劑的作用更加突出。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鹽醬醋等,都離 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鹽醬醋等,都離不開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不僅不是罪不可恕,事實上食品添加劑還有很多益處。孫寶國指出,一些食品添加劑能滿足人們對食品營養和安全的特殊需求,如嬰幼兒配方奶粉就是因爲添加了維生素、礦物質、β-胡蘿蔔素、葉黃素等食品添加劑才使得其營養更接近母乳。“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可以有助於解決一些食品安全問題。如可以通過食品添加劑在米制品加工過程中將“鎘大米”中的大部分鎘除去。”

孫寶國強調,食品添加劑在中國已經被妖魔化了,一些人談添色變,主要原因是錯把非法添加物當成了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等都是食品違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

熱詞6: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

2014年6月中旬大量報道稱高檔嬰幼兒配方奶粉含40種以上食品添加劑,也使得這一產業的神經時刻繃緊,信用危機猶存。

專家解讀:最大問題是對國產奶粉沒有信心

任發政(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質量是可以信賴的,任發政指出,中國現行產品標準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標準之一,企業近年來開展了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實現了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部自動化生產,奶粉的配方符合東方人的特徵,質量與進口奶粉沒有明顯差異。根據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監督抽檢結果,嬰幼兒配方奶粉未發現不合格樣品。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委託第三方檢驗機構在市場隨機抽樣檢驗,結果顯示主流品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均合格。

但是我國國產奶粉產業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比如,我國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原輔料大多依靠進口,嬰幼兒基礎營養研究相對缺乏,消費者對國內品牌的信心仍待提升。

針對產業矛盾,任發政給出如下幾點建議:繼續加強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管控工作,建立質量安全授權、生產經營者賠償和追責、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和網絡銷售監管制度加強國內品牌宣傳與教育,提升消費者國內品牌信心發揮消費者、學/協會、媒體等監督作用,促進乳粉產業健康發展。

熱詞7:毒豆芽

從2014年伊始到年末,毒豆芽的查處新聞一直都沒有停歇過。不斷有“毒豆芽”加工黑作坊的新聞被曝出,據南方週末報道:“在過去的2014年,全國審理的豆芽案件數量超過700個,被判刑人數近千人,且有擴大化趨勢。”

專家解讀:即使安全,管理部門不讓用就不能用

鍾凱(副研究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

毒豆芽事件的核心就是AB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膨大劑,乙烯等化學試劑。從目前來看,將這些化學試劑直接定爲有毒有害物質,科學證據不夠充分。不過,是否違法和是否有害健康,這是兩碼事。即使是安全的,只要管理部門不允許使用,那就不能用,這是生產經營者必須遵守的底線。但打擊違法行爲,也不宜上綱上線。

熱詞8:鋁超標

2014年,不斷有媒體報道食品中含鋁添加劑鋁殘留超標的問題,報道稱食品中的鋁可能導致老年癡呆,以及部分報道中使用“致癌物鋁”等字眼,引起消費者對食品中的鋁問題高度關注,公衆對鋁對健康影響風險的認識有 些被放大。

專家解讀:鋁超標不一定會影響身體健康

李寧(研究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

在食品生產和餐飲環節,可能存在一些食品生產企業或個體戶超範圍、超量濫用含鋁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爲。但李寧指出,消費者對待鋁對健康的影響應有正確的認識:首先,JECFA (WHO/FA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認爲從食物中吃進去的鋁不太可能增加患老年性癡呆的風險。

同時,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爲鋁元素不是人類致癌物。其次,鋁雖然具有毒性,但並不是只要攝入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這不僅取決於食品中鋁的含量,還與食用這些含鋁食品的數量以及食用時間長短密切相關。

根據JECFA制定了鋁的“暫定每週耐受攝入量”,一個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週吃進去的鋁只要不高於120毫克,就不會引起健康損害。如果消費者吃進去的鋁只是偶爾超過這個量,並非持續超出該水平,也不會影響健康。然而14歲以下兒童以及一些經常食用鋁含量較高食物的消費者,有一定的健康風險。饅頭、油條和麪條等面製品及膨化食品是鋁攝入的主要來源。

“公衆自身應保持均衡飲食,這可以避免因偏食而導致攝入過多的鋁。”李寧如是說。

熱詞9:大連海蔘——抗生素

2014年9月,央視曝光 大連養殖戶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養海蔘”事件,報道稱渤海灣海蔘養殖戶爲提高海蔘幼苗成活率,防止生病,會在參苗池裏添加大量藥物。

專家解讀:正確使用抗生素海蔘是安全的

陳峯(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

央視報道的原意是指海蔘養殖業排放的污水,對海洋環境生態造成破壞和污染,卻被很多其它媒體詮釋爲用大量抗生素養海蔘造成食品安全問題。陳鋒指出,實際上國家對養殖業使用抗生素有嚴格規定,如能正確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鑑於目前海蔘育苗多半是採用規模化生產,有可能出現“密度過大、水體污染、發生疾病”等情況。因此我國相關標準規定,在海蔘育苗階段允許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態製劑來進行預防和治療。海蔘從參苗長到全參,通常在2-3年以上,這期間海蔘可以通過自身代謝,降低抗生素殘留量。而且海蔘的體積在長到全參會增加100倍左右,即使有殘留,在海蔘實際長成以後,也會被稀釋到很低的程度。

熱詞10:食品摻假

從2014年食藥總局公佈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查情況通報來看,僅次於微生物污染的第二大問題即爲“食品摻假”問題。從沃爾瑪的狐狸肉冒充驢肉到歐洲的馬肉冒充牛肉,再到我國從蜂蜜製品中檢測出甜蜜素的問題等,這一問題呈現出的,更多是一個道德問題,一個企業良知的問題。

專家解讀:食品摻假屬於“食品欺詐”

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實際上,食品摻假在多數情況之下,並不影響消費者的健康,是一種欺騙、是一種犯罪行爲。陳君石表示,“在傳統上所謂的食品安全事件,是要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哪怕有潛在的危害。”

“歐洲馬肉事件,用馬肉來冒充牛肉,吃馬肉雖然不能構成任何的食品安全威脅,但是,由於馬肉事件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所以所有的歐洲政策都把馬肉食品當做食品安全事件來進行管理。”陳君石這樣舉例說。

目前專家對食品安全的定義已有所拓展,而不僅僅侷限於對消費者的影響,同時,從政府角度來看,也充分認識到假冒僞劣問題的危害和嚴重性。陳君石表示,現在對於食品假冒僞劣的統一觀點就是屬於食品的欺詐,在國際上通用的名詞叫"食品欺詐",這需要很多部門進行聯合打擊。

熱詞11:現代牧業

現代牧場的“病牛門”風波此起彼伏,11月11日,現代牧業寶雞牧場遭到動物檢疫部門和公安機關的調查,有4人爲此被刑拘。11月20日,現代牧業寶雞牧場被曝出,每年都有員工被查出染上人畜共患病布魯氏菌病。“污染門”、“病牛門”、“圍堵門”,現代牧業接連陷入“三重門”,一方面使現代牧業遭受了嚴重的輿論質疑,另一方面也給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思考,“萬頭牧場”模式備受質疑。

專家解讀:我國奶源已達世界先進標準

李勝利(國家現代牛奶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目前規模化牧場已成爲我國奶牛養殖的主體,各種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奶牛養殖業和加工業,規模化、集約化牧場成爲我國政府和產業界認可和支持的模式。李勝利指出,根據國家奶牛體系的數據,目前最好的奶源來自國內規模化牧場(乳脂率高於3.8%,乳蛋白率高於3.15%,體細胞數低於30萬,細菌數低於20萬,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標準)。

儘管我國現代牧業蓬勃發展,但是也要清楚的認識一些制約發展的因素。他指出,萬頭牧場的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切忌沒有土地而一味求大、求洋,一哄而上可能孕育着環境和防疫的風險。同時,規模化牧場建設和運營必須做到種養結合,配套好糞污處理設施和土地,通過糞污乾溼分離、沼氣處理、牛糞回墊奶牛臥牀和生產有機肥等技術途徑,實現糞污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循環利用。他還強調,萬頭牧場生產必須加強內控,做好奶牛疾病特別是重大傳染性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嚴格執行免疫、檢疫制度和流程,杜絕重大疫病風險。

熱詞12:食品監管體制改革

2013年4月,國家食藥總局正式掛牌成立,這一歷史性的事件結束了我國食品安全長達多年“九龍治水”的局面,也摁下了中國食品監管體制改革的“啓動鍵”,2014年,隨着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也逐步到位。與此同時,基層食藥部門改革現狀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13年4月,《國務院關於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指導意見》要求省、市、縣三級分別於2013年6月底、9月底和12月底前完成改革。

專家解讀:實現了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的分離

羅雲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食品安全直接關係人民羣衆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問題。十八大後,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組建成立了統一的食品藥品監管機構,原有的分段監管體制轉變爲由農業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領銜的兩段式監管體制。部門數量的下降有利於理順部門職責關係,強化和落實監管責任,有利於形成整體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新體制明確由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等工作,從而使得風險評估與標準制定職能與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分開,實現了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的分離,避免了過去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不合理局面。

參照《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關於“將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相應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隊伍和檢驗檢測機構劃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要求,各省劃轉了相應的監管執法人員、編制和涉及食品安全的檢驗檢測機構、人員、裝備及經費,確保了新機構有足夠力量和資源有效履行職責。

羅雲波指出,長遠來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仍然存在較大的改革空間,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謀定而後動。近期應在監管職能、監管績效和中央與地方監管職責劃分等方面作出相應調研和調整,治庸提效,並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向縱深處發展。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