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沉迷智能手機 “宅孩”已成父母心病

沉迷智能手機 “宅孩”已成父母心病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迷上電子設備的孩子,注意力常難以集中,而且他們的興趣點總遊移不定。”“如果學生長期停留在這種快閃的狀態,可能會破壞孩子思維的深度和對複雜問題的理解能力。”

沉迷智能手機 “宅孩”已成父母心病

去年10月初,重慶一名家長因兒子玩智能手機成了近視眼,後換普通手機,兒子視力好轉,遂聯繫校長表示願出資40多萬元把全校學生的智能手機換成非智能的。這是一名怎樣的家長,他爲什麼要這麼做?

去年10月4日,重慶鐵路中學校長黃興力在國慶假期裏收到了一條學生家長髮來的“控訴”短信,大致內容是:智能手機殘害學生身體,智能手機成癮和網癮是一樣的。傷害眼睛、頸椎,嚴重降低記憶力,令孩子面對面溝通能力缺失,造成攀比心滋生,佔用大量學習時間。

過億孩子使用手機 “屏奴”羣體日益低齡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超六成10歲以前“觸網”,約1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現代人被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電子屏幕包圍而成爲“屏幕奴隸”,這組調查數據凸顯了我國“屏奴”羣體日益低齡化的新趨向。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不但將屏幕切換升級至“無縫”,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觸屏”的年齡。一位家長說:“孩子求着玩,否則到學校沒有談資。”

“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電子設備上網,未成年人更容易有網癮。”孫宏豔曾專門做過網絡沉迷調查,研究發現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等上網聊天、玩遊戲的時間更長。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治療師魏晨曦說,與普通電腦相比,手機、平板電腦的觸摸屏更便於低齡兒童操作,且隨時隨地可用。這些電子產品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慾望,又能滿足他們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同時虛擬世界又與孩子本身愛幻想的特點很契合,所以很少有孩子能抵擋得住誘惑。

專家指出,手機及以後更多新網絡終端的接入和使用,其便捷性、隱蔽性使得家長對孩子上網的管理更加困難。

移動時代 練就更多不移動“宅孩”

隨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興起,互聯網的觸角無處不在。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長的孩子,卻漸漸養成“不移動”的生活方式,對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體系,都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沖擊波。

一是“宅”:戶外活動不足,學生近視率逐年上升。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長的心病。缺少鍛鍊和運動,孩子的健康受到影響。近年來我國學生肥胖和超重檢出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也持續上升。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於剛介紹說,有三四成小學生是近視,高中生近視率高達80%。“除先天因素外,過早過多接觸電子產品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二是悶:封閉孤僻不願張嘴,交流障礙少年增多。有些孩子,週末與節假日不是玩手機遊戲,就玩平板電腦,基本不和人交流;有些小孩,平日沉默寡言、面無表情,但一玩手機遊戲,便時而大笑,時而大叫。封閉、孤僻,是網絡沉迷症的特徵。“迷戀智能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及其中的虛擬世界,淡化現實的人際交往,孩子的社交、語言表達能力會退化,跟父母溝通都困難。”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科教授賈美香說。

三是散:碎片化衝擊注意力遊移。“已經沒有辦法讀書。它無關理解力和情緒,而好像是一種生理疾病……我的注意力根本無法長久地停留在一頁紙上……”網絡寫手“和菜頭”最近如此感慨,他將此稱爲“碎片化生存”的症狀。“很多迷上電子設備的孩子,注意力常難以集中,而且他們的興趣點總遊移不定。”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瀋陽市盛京醫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說。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心理學教授辛自強說,技術發展肯定有它積極的一面,但如果學生長期停留在這種快閃的狀態,可能會破壞孩子思維的深度和對複雜問題的理解能力。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