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婦科 > 月經量多有4因 月經不調以滋陰養血爲主

月經量多有4因 月經不調以滋陰養血爲主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春期的女性以月經量過多較爲常見。其主要原因是在青春發育期,卵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月經一部分屬於無排卵性的。如果經常性的月經量過多,可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頭暈等貧血症狀,應及早調養治療。

月經量多有4因 月經不調以滋陰養血爲主

正常的月經量是多少?

正常女性月經血量一般爲50~80ml,以月經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如果每日的失血量多於80ml,或月經量較自己以往明顯增多,週期基本正常的稱爲月經量多。

專家介紹,月經量的多少因人而異,一般是20~100毫升。一般每天換3~5次衛生巾或紙,就算是正常。如果經血量過多,換一次衛生巾或紙很快就又溼透,甚至經血順腿往下淌,這就不正常了。

經血過多,可能是精神過度緊張、環境改變、營養不良以及代謝紊亂等因素引起的功能性子宮出血。經血長期過多會引起貧血,應查明原因,進行治療。

月經量過多的原因有哪些?

1、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不穩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經病。

2、卵巢問題引起:在育齡期的女性如果有月經不調的情況大多數是因爲卵巢的黃體功能不好,時常會出現週期短,經血多的現象。

3、器質病變或藥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腫瘤及發育異常、營養不良;顱內疾患;其他內分泌功能失調,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糖尿病、席漢氏病等;肝臟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內分泌製劑或採取宮內節育器避孕者均可能發生月經不調。某些職業如長跑運動員容易出現閉經。此外,某些妊娠期異常出血也往往被誤認爲是月經不調。

臨牀上診斷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性的月經病,必須要排除上述的各種器質性原因。

4、肥胖引起:肥胖是由於攝人的熱量多於人體所消耗的熱量引起的,女性長期肥胖的結果將導致機體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失常而引起月經失調、月經稀發、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醫學臨牀中時常發現肥胖病人卵巢的組織學變化很象多囊性卵巢綜合徵。當體重下降後,月經恢復卵巢變化消失。當代醫學已經證實肥胖可以造成月經不調。

因此,如果月經量多,需要到正規醫院婦科檢查清楚後再進行對症治療。

月經量多有4因 月經不調以滋陰養血爲主 第2張

怎麼預防月經不調

一、古人認爲經期嚴禁洗頭,主要是因爲月經期間女性抵抗力較弱,易感染風邪(感冒),現代吹風機發明後,只要洗頭完及時吹乾,而且等頭髮全乾後再上牀睡覺即可。

二、避免游泳及盆浴,也要避免涉水、淋雨,否則可能造成寒溼滯留及血液循環障礙。避免房事(對於此點目前仍有爭議)。

三、經行之時身體要保溫,勿食生冷(包括涼拌生菜、西瓜、椰子汁,及冰箱剛拿出來的食品或冷飲),勿食酸醋,以及螃蟹、田螺等寒涼食物,以免引起月經驟止或淋漓不淨、疼痛加劇。

四、勿提重物及做劇烈運動以免下腹部用力,造成經血過多或延長,但做適度溫和的運動,可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阻止水份滯留,更可以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這是一種使人全身舒暢的天然鴉片)。

五、勿抽菸,勿食用含酒精、咖啡因的飲料。酒精會加重情緒低潮、頭痛及疲倦,並引發吃甜食的衝動;咖啡因則會促進乳房脹痛、焦慮及煩躁。限鹽(防止水份滯留體內)、紅肉(動物性脂肪會提升動情激素的量,可能促成經前症候羣)、減少乳品攝取(乳糖會阻礙體內吸收鎂)、減少任何糖(甜食促使焦慮及情緒不穩,使水份滯留,更重要的是使你變胖)、加工食品、垃圾食物及速食。

月經量多有血塊

月經血中有血塊主要和出血量以及出血速度有關,如果出血多的時候很衝來不及,就會凝成一個血塊排出來了,往往帶有血塊可能這個時候的出血量比較多,就集成的一個塊。經血出來內膜會脫落,但可能是一些碎片片,血塊還是應該供應子宮內膜的血管出的血。

月經伴有血塊是受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調節,而發生週期性的變化。脫落的子宮內膜和血液混合在一起,而組成了經血。如果有較大的內膜脫落,即有血塊,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子宮內膜有感染的情況下,會有出血增多,腹痛等現象。

經血中出現大血塊、常弄髒衣褲牀單、得使用特大號衛生棉、出現頭暈現象時,就是經血太多了。沒有排卵造成月經量太少或太久沒來時,子宮內膜因未完全剝落,變得很厚很不穩定,剝落下來時會形成大量月經。瞬間流很多血,身體一定支撐不住,可能會昏倒,是很危險的。

長期的月經量太多,而且隨着年紀大情況愈來愈嚴重,要考慮是否有子宮肌瘤、子宮腺瘤或血液凝固功能異常。當子宮肌瘤長在子宮內腔或靠近子宮內膜時,會造成經血過多。

結語:如果你有出現月經過多的現象的時候,可以根據上面介紹的幾種情況先自我推測一下是哪一種情況,自行調理一下,如果還是沒用,就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不要錯過最佳治療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