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保健養生 > 哺乳期媽媽避孕 這四種方法請慎用

哺乳期媽媽避孕 這四種方法請慎用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哺乳期媽媽避孕 這四種方法請慎用

生完小孩後,年輕夫妻逐漸恢復性生活。但有些媽媽會因爲沒有做好避孕措施而導致意外懷孕,身體還沒完全復原又再次受到損傷。導致這產後意外受孕一後果的發生,很可能就是人們存在的一些錯誤觀點造成的。

錯誤觀點一:哺乳期避孕——小心漏網之魚

媽媽生完寶寶後,就開始母乳餵養。寶寶吮吸乳頭時,可反射性地引起媽媽體裏腺垂體釋放出催乳素。催乳素不僅有促進乳房分泌乳汁的作用,而且還能抑制卵泡的生成,而卵泡不能發育的話,“大姨媽”就不會上門拜訪。

正是因爲“大姨媽”沒來,有的媽媽就會以爲是在安全期裏,在這段時間不會懷孕。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在科學研究和臨牀試驗中,確實有一種叫“哺乳期閉經避孕法”的方法,使用這一方法也確實能起到避孕的作用。不過要採用這一方法有效避孕,必須要完全符合以下五個原則:

1. 產後6個月內爲純母乳餵養;

2. 不管白天或晚上,只要嬰兒飢餓,就得隨時哺乳;

3. 需添加輔食時,必須先哺乳後喂輔食;

4. 不管是媽媽還是嬰兒,即使生病,也得堅持哺乳;

5. 不給嬰兒奶瓶、橡皮奶嘴。

如果能堅持做到以上五點,而月經又尚未恢復的媽媽,那在這段哺乳期內意外懷孕的機率會在2%以下。不過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很多媽媽在孩子四個月左右就得回到工作崗位,所以很難做到上面五點。

上班後,媽媽得不到嬰兒的充分吮吸,催乳素的分泌就會減少,相應地,卵泡漸漸開始發育。即使月經沒有來,很有可能已經恢復排卵了。而且每個人卵巢的恢復情況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慢,有些人快,有的新媽媽甚至在產後28天左右就開始排卵。

就算能完全做到上面的五個原則,還有2%的機率會出現意外懷孕的現象呢。所以爲了避免出現“漏網之魚”, 要謹慎使用哺乳期避孕法。

錯誤觀點二:安全期避孕——拼的是人品

一般來說,卵子在排出後24~48小時內具備受孕能力;而精子在女性生殖道的存活時間爲2~3天。所以在排卵前2~3天或排卵後1~2天發生性行爲,都有可能受孕。根據這一時間推測,安全期一般是在月經後10天內,和月經後第20天之後到下次月經來潮。

也就是說,除去排卵期以外的整個月經週期的其他日子裏,都是安全期。在安全期裏發生性行爲,大多情況下是不會懷孕的。不過這種利用安全期避孕的方法,只適合於月經週期規律、生活規律、長期同居、雙方能相互配合及諒解的夫妻。

許多新媽在生產前能準確利用安全期避孕,但這一方法對於剛生完小孩的新媽來說,並不適用。因爲剛生產完後,新媽的生活規律被打破,而且還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狀況,無法測算出準確的安全期,因此產後新媽不宜用這種方法避孕。

錯誤觀點三:吃避孕藥避孕——哺乳期不吃爲妙

口服避孕藥是由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製而成,避孕的成功率極高,因不影響性生活而備受人們的歡迎。

不過在產後,如果是母乳餵養寶寶,新媽就應該避免服用避孕藥,因爲避孕藥的一些成分會抑制乳汁的分泌,使新媽分泌的乳汁不夠,從而影響寶寶營養的攝取。而且這種藥物隨乳汁進入寶寶體內後,會對寶寶的生長髮育造成不利的影響。

從寶寶的健康角度着想,新媽應儘量避免利用吃避孕藥這種方法來避孕。如果確實需要服用避孕藥,那就得選用一些不含雌激素的純孕激素類避孕藥,只有這種藥物纔不會使乳汁的質量和分泌量下降。

如果新媽已經服用了避孕藥,也不必過於擔心,只需多喝水加快藥物排出體外的速度,同時最好暫停哺乳兩天。

錯誤觀點四:帶節育環避孕——太早不適合

在中國,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關係,大多產婦在生完第一胎後都需要上環。其實上環,就是將節育器放置在女性的宮腔內,通過機械性刺激及化學物質的干擾,從而達到避孕的目的。

由於上環不影響排卵,也不影響內分泌系統,因此使用這一方法避孕在國內非常普遍。不過這個方法用在新媽身上,就得非常謹慎,要選擇合適的時間。

因爲新媽剛生完寶寶,子宮壁比較薄而且柔軟,如果過早放置節育環,很可能會發生穿孔的情況。一般來說,如果是順產,新媽可在產後3個月就可進行上環;

如果是剖腹產,則需要等到半年後才能上環。但是有些新媽在產後1個月左右就恢復排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上環前夫妻同房,就還是會有懷孕的可能。

最佳的哺乳期避孕方式:避孕套——男人請自帶

看了上面四種在哺乳期裏的避孕方法,雖然各有優點,但也有一定的不足。現在向大家推薦一種最佳的避孕方式——讓男人使用避孕套。

一方面,避孕套使用方便簡單,而且購買方便;另一方面,使用這種方法避孕對夫妻雙方几乎沒有副作用,還能防止性病的傳染。

不過要注意的是,丈夫必須在同房一開始時就戴上,事先還得先檢查一下安全套有無破口,結束後還得及時取出,這樣才能保證避孕效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