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高齡準爸爸易生自閉兒

高齡準爸爸易生自閉兒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專家提醒:南京孤獨症兒童發病率20年內升高了10倍,孩子3歲以內得不到治療可能延續終身(據4月18中國中醫藥報)。而聯合國衛生組織公佈數據顯示,兒童孤獨症患病率爲1/150,目前全球有3500萬人患孤獨症,中國約有150萬孤獨症兒童。

高齡準爸爸易生自閉兒

兒童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神經系統疾病。患病兒童三歲前會表現出語言和溝通能力發展遲緩,不願與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數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有明顯障礙,興趣狹隘、行爲刻板,嚴重的還會有自殘或暴力的傾向。專家提醒,由於兒童孤獨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和多基因遺傳、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圍產期併發症等精神因素有關),減少孤獨症危害的最好辦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干預。

圍產期與孤獨症的關係

北京市殘聯組織有關專家曾經以採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居住在北京半年以上、具有北京市戶口的0到6歲的28738名兒童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患有聽力、視力、肢體、智力、精神這5類殘疾的兒童總患病率爲12.19%。。而在這5類殘疾中,智力殘疾佔首位,81%的殘疾兒童存在智力殘疾。

北京市婦幼保健院專家介紹說,0到6歲精神殘疾的孩子主要是指孤獨症。調查還顯示,在智力殘疾的兒童中,5%的兒童是由遺傳因素導致,而母親圍產期相關因素致殘的達到57%。專家提醒,一定要慎重對待圍產期的護理。

圍產期是指懷孕後期、即滿28周(胎兒體重達到或超過1l60克)至產後7整天的這段時期。這段時期內,胎兒宮內窒息、嬰兒出生窒息和新生兒在出生7天內出現一些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兒童智力殘疾。另外,在嬰兒出生時,由於孕婦難產、嬰兒受到臍帶影響缺氧缺血,也可能造成兒童今後的智力問題。而新生兒剛出生的幾天裏患了腦膜炎等其他腦部疾病,或者是營養性疾病,也都有可能造成智力殘疾。

高齡父親的子女患孤獨症機率高6倍

英美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相對於較爲年輕的男性,高齡父親所生的子女患上孤獨症的機率要高近6倍。

這項研究調查了超過10萬名兒童,這些孩子出生時他們的父親都已經超過了40歲,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患孤獨症和相關機體失調病症的機率比那些父親低於30歲的孩子高出近5倍。

研究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和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科學家們一同進行。研究者調查了約13.2萬名上世紀80年代在以色列出生的猶太裔青少年。調查發現,若小孩出生時父親的年齡在15到29歲之間,孩子患上孤獨症的機率只有萬分之六,若當時父親年齡在30到39歲之間,那麼孩子患病機率上升到萬分之九(爲上組人羣的1.6倍)。而那些父親已是40到49歲的“高齡”的,其孩子患上自閉症的機率就猛增到萬分之三十二(增加到5.75倍)。50歲以上的父親的孩子患病機率則爲萬分之五十二。總之,父親年紀越大,孩子患病比率越高。該項目負責人、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研究員亞伯拉罕·萊申博格介紹說,父親的年齡每增加10歲,誕下孤獨症兒童的機率就會翻倍。

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很重要

兒童孤獨症的最佳治療期是3-6歲,如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論如何治療,其智力和行爲只能停留在幼兒時期;但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終生殘疾,連自理能力都沒有;即使長大後,有機會再經最優良的教育,將來仍會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也就是說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很好地生活。所以,專家提醒家長,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很重要。

家長怎樣才能早發現呢?主要看看有沒三大核心症狀表現:1、社會交往障礙。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應,對父母缺乏依戀,對同伴缺乏興趣等。2、語言交流障礙。半數患兒語言發育落後,通常在兩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還有些孩子即使有語言,也不會和人正常交流,說話時不與人對視。比如,有些患兒說話像“鸚鵡學舌”,大人說“問阿姨好”,他也說“問阿姨好”;有些則是重複語言,不停地說一句話。3、刻板重複行爲或狹隘興趣。患兒興趣狹窄,如迷戀輪子、圓形木棍等東西;他們還經常有一些刻板重複的動作,如啃手指頭、不停地轉圈等。4、孩子1歲以後不明原因不會說話,缺乏和母親分離的焦慮、對逗弄缺少反應、常常獨自躲在角落裏玩車輪等單一沒意義的遊戲。

父母發現孩子可能有孤獨症傾向時,應立即請教專家,同時注意孩子學習能力的均衡發展,因爲即使是孤獨症的孩子,如果訓練得當的話,他們的能力依然可以如同常人一般。目前孤獨症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也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徹底治癒孤獨症。如孩子被診斷患上孤獨症,就需要父母的配合:克服心理不平衡狀況並妥善處理孩子的教育與父母工作生活的關係;化愛心、耐心、恆心爲動力,積極投入孩子的教育、訓練和治療活動中去;準備一本孩子發育行爲或治療教育觀察記錄本,和醫生建立長期的諮詢合作關係等。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