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藥品 > 陽維脈

陽維脈

來源:爵士範    閱讀: 3.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陽維脈

陽維脈“奇經八脈”之一,“維”有維繫聯絡之意,陽維脈有“維繫”人身陽經的功能。陽維脈聯絡各陽經,與陰維脈共同起溢蓄氣血的作用。

陽維脈

包含了金門(足太陽經)、陽交(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天髎(手少陽經)、肩井(足少陽經)、頭維(足陽明經)、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足少陽經)、風府、啞門(督脈)共16個穴位。

金門(足太陽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水溼之氣。

運行規律: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導水溼。

歸經:足太陽經郄穴。

陽交(足少陽經)

附註:陽維脈郄穴。

穴義: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溼冷縮並傳於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理氣降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臑俞(手太陽經)

定位: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關節窩後方三角肌中,深層爲崗下肌;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爲肩胛上神經。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瘰癧;舒筋活絡,化痰消腫。

附註: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天髎(手少陽經)

穴義: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人體的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陽維脈傳入的陽氣及冷降後的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陽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後散熱冷降爲地部經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溼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病症: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 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頸項強痛、肩關節周圍炎、胸部煩滿等。

功效:收引天部溼濁。

肩井(足少陽經)

定位:大椎與肩峯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解剖:有斜方肌、肩胛提肌;淺層布有鎖骨上神經及頸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頸橫動、靜脈或屬支和肩胛背神經的分支。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

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主治: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證;瘰癧;乳癰,乳汁不下;難產,胞衣不下。

操作:直刺0.3—0.5寸,深部正當肺間,慎不可深刺。

頭維(足陽明經)

取穴: 取頭維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此穴在頭側部發際裏,位於額角髮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之處(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按摩:用雙手中部指腹按揉並做環狀運動,每次5分鐘。

功效:指壓頭維可以治療臉部痙攣、疼痛等面部疾病。

本神

功能作用:吸溼降濁。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久留針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前髮際上0.5寸,神庭穴旁開3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布有眶上動、靜脈和眶上神經以及顳淺動、靜脈額支。

主治:頭痛,眩暈;癲癇,小兒驚風,中風;不寐。

操作:平刺0.5—0.8寸。

臨牀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神經衰弱、小兒大腦發育不全等。

配伍: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配顱息、內關主治胸脅痛。

陽白

位置:陽白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釐米處。

按摩陽白穴位的作用與好處:1、緩解治療眼睛疲勞、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眼睛疾患等。

2、緩解治療三叉神經痛、面癱、頭痛等。

3、抗老除皺、治療痤瘡等。

頭臨泣

穴義: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爲寒溼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天部的水溼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 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目窗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膽經氣血在此。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正營

位置:正營穴屬於足少陽膽經穴。正營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髮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目窗穴後 1寸處)。

作用:緩解治療頭痛、頭暈、目眩、齒痛等

功用:平肝明目、舒筋活絡、吸溼降濁、疏風止痛、平肝熄風

承靈

穴義:頭之天部的寒溼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天部的涼溼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吸溼冷降並交於腦空穴。

功能作用:吸溼降濁。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腦空

穴義: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爲空虛之狀。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天之下部的降水雲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足少陽經)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配伍:配合谷穴、絲竹空穴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穴、玉枕穴、風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穴、太沖穴、水溝穴、足三裏穴、十宣治中風;配風池穴、血海穴、百蟲窩穴治療蕁麻疹。

鍼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風府

作用:緩解治療落枕、失眠、神經性頭痛、項強、目眩、咽喉腫痛、流行性感冒、精神分裂症、癲癇、膝蓋痛等。

按摩風府穴的功效:散熱吸溼。

啞門(督脈)

穴義: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縮合後橫向傳來於風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陽維脈主要病候

陽維聯絡各陽經以歸於督脈,陰維聯絡各陰經以歸於任脈,當陽維脈經氣出現異常,陰陽失去協調時就成病象。《難經·二十九難》:“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爲病,苦寒熱。”因陽維分佈頭肩各部,故主寒熱等表證。《脈經》卷二:“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

陽維脈的經脈循行

起於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到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合於督脈。

聯繫腰脊、下肢、頭肩。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