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中醫 > 注意:四類男人最好不要晚育

注意:四類男人最好不要晚育

來源:爵士範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注意:四類男人最好不要晚育

隨着人們接受教育的年限變長,工作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晚婚晚育。晚婚晚育雖能創造更優越的經濟生活條件去培養後代,卻彌補不了一個硬傷,那就是年齡越大,生育能力越差。對男性而言,精子質量會隨着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尤其具備以下特徵的男性,更不適合晚育。

四類男性不宜晚育

1.生殖系統感染患者

患有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生殖系統炎症的患者,應該積極考慮早育。泌尿生殖系感染,特別是淋病或結核引起的輸精管道阻塞,以及附睾炎、睾丸炎引起的睾丸萎縮,都可導致男性不育。對於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史、性亂史及結核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及時治療,儘早生育。

2.精索靜脈曲張患者

精索靜脈曲張是導致男性不育的一大原因,多見於青壯年,發病率佔正常男性人羣的10%~15%,佔男性不育發病率的9%~41%。這是一種血管性疾病,通常沒有明顯的臨牀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站立時陰囊腫脹,局部有墜脹疼痛感,並向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後腰部放射的症狀,勞累或久站後症狀加重,平臥休息後症狀減輕或消失。

曲張會讓陰囊的血液滯留,導致睾丸溫度過高,對睾丸有害的物質累積。時間久了,就會造成精子質量降低,影響生育能力。

3.體檢時發現精液質量差的人羣

有些人在做精液檢查時,無意間發現精液質量差,雖然可能還沒有生育打算,或者壓根還沒有女朋友,但這類人應該密切觀察精子質量,同時增加體育鍛煉,並儘早結婚生育。

4.工作性質對生育有影響的人羣

從事特殊行業的人員,如長期接受較大輻射量的放射科大夫、核電站工作人員等需要儘早生育。因爲男性的生精細胞對輻射異常敏感,長期接受大量的輻射會損傷生精細胞,並可能增加精子畸形率。

此外,長期接觸有毒害物品的人羣,如農藥廠、重金屬廠的工人等,會因長期接觸農藥和重金屬等有毒物,導致農藥中的敵敵畏、DDT,重金屬中的鉛、汞等有害物質在體內累積,直接降低精子的密度和活力,有的還可能直接損傷睾丸。這些人應在工作中保護好自己,最好在參加工作之前或者初期就完成生育,儘量不要晚育。

另外,伴侶年齡較大的男性,也應該早育,因爲35歲以上孕婦發生流產、早產、死胎及各種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注意:四類男人最好不要晚育 第2張

男人生育注意這幾件事

1.父母年齡影響孩子發育

遺傳學的研究表明母親年齡過小,自身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孩子的發育肯定會有不良的影響,但是母親年齡也不宜過大,胎兒智力發育障礙的發生率就會增加,有可能造成智力低下和其他神經系統發育異常。

男子年齡過大,精子的活力會減退,胎兒各種疾病的發生率亦會相對增大,如精子異常,受孕後容易發生流產、早產和嬰兒先天畸形,還會發生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耳聾和先天性心臟病等。

2.35歲是男人精子的分水嶺

美國科學家已發現,35歲是男性精子質量的一道分水嶺。精子雖然不會隨着男人的年齡增長而衰老,密度也不會下降,但是精子出現變異的比例大大增加,這也就是說,人一旦上了年紀,精子的活力能力明顯下降,畸形的精子數量也會逐漸增加。另一方面,男子一旦過了35歲,體內的雄性激素則會開始呈現衰減,有專家曾計算過,平均每過一年其睾丸激素的分泌量就下降1%。

所以,這也能證明,男人其實也是有生殖生物鐘的,只是男人的生殖“生物鐘”彈性比女人稍大罷了。

3.男人的年齡越高 妻子更易流產

研究人員就曾經對1.2萬多對夫婦的精子樣本進行研究,研究得出,男方超過40歲,女方流產的概率約爲35%;男方不到30歲,女方流產的概率約爲10%到15%。因此,說明男性的年齡對女性的生育有直接影響。研究人員推測,可能與男性的年齡增大容易導致精子的脫氧核糖核酸出現斷裂、衰退有一定的關係。

4.男人35歲前生的小孩最優秀

研究成果表明,年齡在30~35歲的男人所生育的後代是最優秀的。而摩裏士則說道,男性精子素質在30歲時達到高峯,然後能持續5年的高質量。

男人的年齡跟孩子的智力也有一定的關係,男性在30-35歲出生的小孩智力最高最聰明,因爲這時精子的活力最好,有最強的生命力。而過了35歲,素質就呈現了下降的趨勢。

5.父親年齡越大 孩子更易患心臟病

據報道:35歲以上的父親親生的孩子體重較輕,膽固醇水平會更高。

而男人的年齡跟孩子的身高也存在一定的關係。有研究結果顯示,與30歲以下的父親所生的孩子相比,31歲以上父親的孩子平均身高要高出2釐米;35歲以上父親的孩子體質指數更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要高出21%。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較高會增加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

我們具有生育子女的能力,當然也要給他們一個健康的身體,讓他們平安的長大。把握最佳的生育年齡對孩子最負責任的表現。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