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打工族心理健康堪憂 自殺事件呈“維特效應”

打工族心理健康堪憂 自殺事件呈“維特效應”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工族心理健康堪憂 自殺事件呈“維特效應”

5月14日夜,富士康新進員工小樑爬上了宿舍7樓樓頂,翻過1.5米的圍欄飛身躍下……警方表示,小樑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其身上有四處自殘刀傷。經查,小樑21歲,一線作業員,安徽人,進入富士康工作僅6個月。這已經是在富士康發生的第9起員工跳樓事件。

在網上鍵入“員工自殺”,會發現此類事件並非個案,其中不乏世界知名企業。接連不斷的員工自殺事件,把這些曾經的“求職天堂”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人們不禁懷疑,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管理理念與模式是否“人性化”。同時,更將公衆關注的目光引向一個新的領域——新生代外來務工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學專家分析認爲,不排除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存在心理脆弱等問題,更主要的是,密集型工作、勞動強度大,進一步增加了其挫折感和孤獨感,企業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情味的氛圍,使年輕員工抑鬱心理無處排解,最終導致惡果。#p#副標題#e#

自殺事件呈現“維特效應”

今年以來第9起跳樓自殺案,富士康似乎被下了“死亡魔咒”。此前是5月6日,龍華廠區男工盧新從陽臺縱身跳下身亡,24歲。

盧新死後第二天,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副主任樊富民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精神研究所前所長呂秋雲教授等國內多名心理學專家空降深圳,會診富士康。隨後幾天,又有兩名員工選擇用跳樓結束年輕的生命

此間,富士康新聞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已通過建立員工關愛中心、利用24小時值班熱線、讓員工及時打電話諮詢和求助等方式,有效防止了20多起可能發生的自殺突發事件。

回顧以往新聞,記者發現,員工“連環自殺”也曾經發生在華爲公司,2007年~2008年間,曾有4起自殺案。

類似事件也發生在外國企業中。2009年,歐洲第三大手機運營商——法國電信集團員工自殺成風,18個月23人自絕。有分析認爲,這與該公司“大幅裁員、轉崗和重組”有着直接關係,同時,法國電信不停地要求員工加快工作進度,嚴重影響了員工情緒。

心理學家表示,自殺是一種“心理傳染病”。當有一個人選擇自殺時,其他有着類似境遇的人很可能效仿,心理學稱之爲“維特效應”。也有觀點認爲,“維特效應”只是導致自殺者選擇自殺作爲解決問題方式的原因,遇到的“問題”,纔是導致自殺事件的根源。

新生代打工者心理健康預警

與國外不同,我國發生的幾起連續自殺事件,全部爲80後、90後的新生代打工者,其中絕大部分爲生產一線的農民工。據統計,我國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中,“新生代”佔到60%,大約有1億人。

在以往的採訪中,記者發現,80後、90後農民工自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人,他們中許多人跟隨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長大,更習慣都市生活,注重個人發展和生活品質。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是單純地追求工資收入,更願意“落葉歸根”的話,新生代農民工則更注重自身的權益和個體感受,融入城市的衝動更強,“打工不僅僅是爲了賺錢,更是爲了尋找個人發展的更好機會”。

有社會學家認爲,戶籍、醫療、住房、社保的差異,使新生代農民工明白自己並不是“正宗的城市人”。雖然有夢想、很自信、更獨立,且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其工作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新生代農民工經歷着更加顯著的城鄉分裂,更大的收入不平等,以及更深刻的社會排斥。他們生活在城市社會的邊緣,無法忍受的歧視與落差侵蝕着他們的心靈

“無人溝通、壓力過大、需要伴侶、對未來恐慌。”有心理學專家分析認爲,不排除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存在社會閱歷淺、抗壓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問題,更主要的是,密集型工作、勞動強度大,進一步增加了其挫折感和孤獨感。同時,企業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情味和心靈關懷的氛圍,使這些年輕人人際交往途經匱乏,導致抑鬱心理無處排解。

一位心理學家表示,在工作中,當企業提出的要求超出一個人的能力和資源範圍時,人們會感到緊張,甚至造成如缺勤、離職、事故增多以及體力衰竭、精神恍惚、效率缺失、抑鬱症和自殺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在心理問題嚴重者看來,除了自殺,他們似乎找不出別的‘解決辦法’”。

許多工會幹部曾多次向記者表示擔憂,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民工羣體的改變,其權益訴求不再僅停留在收入權的層面,更渴望關照其健康權、發展權。然而,這一新的心理訴求卻被企業、社會忽視了。

連續發生的員工自殺事件,讓人們意識到: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正在拉響警報。#p#副標題#e#

誰來爲他們煲制“心靈雞湯”

據“2005中國職工心理健康問題報告”顯示,像機器一樣超負荷、超強度、超時間的工作,只是職業壓力的表現之一。

職業壓力還表現在:工資報酬不合理給員工造成的壓力;管理模式落後、不科學造成的束縛壓抑員工熱情的壓力;組織文化惡劣導致的與同事和上下級關係、部門關係衝突的人際關係壓力;因工作過於繁忙導致無暇兼顧家庭而產生的壓力;因結構和崗位調整而產生的職業發展前景壓力;因各種現場安全事故和隱患形成的安全壓力等等。這些職業壓力,如影隨形地影響着人們在職場中的心理與行爲。

按照法國社會學“鼻祖”涂爾干在《自殺論》中的說法,個體的社會關係越孤立、越疏離,就越容易自殺。在許多勞動密集型大企業中,員工之間的冷漠關係成爲常態。19歲的馬向前死後,他宿舍的幾個工友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誠如富士康一名員工所說,他們之間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心理學家指出,和諧的人際關係可帶來愉快的情緒,可以減少孤獨感、恐懼感和心理上的痛苦,並能宣泄不快情緒,從而減少心理壓力。工廠封閉的環境、等級森嚴的管理、冷漠的人際關係,無疑都將對年輕人的自信心和人格產生巨大的衝擊。

據深圳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市外來務工羣體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不樂觀,主要表現爲焦慮感明顯、容易恐懼,且身體容易疲倦精神不振等,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需求較大,卻一直未得到滿足。其中,41.9%的人認爲自己需要心理諮詢,而以前接受過心理諮詢的僅有2.4%。

有關專家表示,員工的心理問題不但是他們個人的事情,還將極大地影響企業的績效。據英國的研究顯示,每年由於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通過直接的醫療費用和間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損失達GDP的10%。

“一個人的情緒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企業可以真正關心員工的心理健康,爲他們解決心理煩惱,員工就會沒有後顧之憂地爲企業組織發揮自己的才能,甚至發揮出更大潛能。”專家們表示,企業應設立員工心理諮詢機制並切實發揮作用,同時,可定期組織交流、娛樂活動,給員工過生日,併爲員工制定“職業規劃”等,讓年輕員工們感受到“人情味”。

“所有的企業都應該遵守法律、盡到社會責任、遵循企業倫理,不能成爲誰都管不住的孤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希望,企業決策層應儘快意識到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把這個責任推給社會。

鏈接

各級工會的“心靈雞湯”

全總:在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的《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五年規劃(2010~2014年)》中提出,在未來的五年中,各級工會要對廣大職工實施身心健康教育,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職工提高安全生產與身心健康意識。

南京:2009年5月,南京市總工會在全國工會系統率先實施職工心理健康工程,對全市職工實施心理疏導,通過開辦講座、下發心理健康知識手冊等多種形式,普及相關知識,提高職工心理健康意識。目前,該市職工羣衆心理健康教育受益面已經達60%以上。

哈爾濱:2008年4月,哈爾濱市總工會成立職工心理諮詢中心,下設37個基層職工心理諮詢工作分站,同時,在網站上增設“職工心理諮詢服務”專欄,設置心理諮詢服務電子信箱,組織心理諮詢師到基層單位舉辦各種講座,爲職工提供心理疏導。

葫蘆島:葫蘆島市總工會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者協會暨職工心理健康維護促進中心,聘請高級心理健康諮詢師,並培訓了一批心理健康諮詢師,採取調查問卷、座談會等形式,針對共性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諮詢指導,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同時,將有個性心理問題的人員請到中心,對症下藥,爲職工解壓。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