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女孩拒食20天 醫生告訴二胎父母什麼是治癒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

女孩拒食20天 醫生告訴二胎父母什麼是治癒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4月23日訊,沒人注意到5歲女孩悠悠從哪天開始不那麼愛笑了。一丁點小事也會讓她發火、尖叫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哭,連安慰的話都像是旺火上的油滴,引得她的怒火躥得更猛。直到最近,她幾次把剛吃下的飯吐了出來,成天說“頭暈、天旋地轉,眼前有好多五顏六色的圈圈點點”,大人們才意識到,這孩子可能是生病了。

女孩拒食20天 醫生告訴二胎父母什麼是治癒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

製圖 王金輝

生了二寶剛出月子沒多久的悠悠媽,不得不帶着“問題大寶”悠悠四處求醫。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檢查後,母女倆最終站在了醫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孫凌面前,悠悠被確診患有輕度“同胞競爭障礙”。

“近幾年二胎家庭增多,因弟妹出生而引發情緒和心理問題前來就診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還表現出自殘等極端行爲。”孫凌說,孩子出了問題,根子還是在家庭教育上,她建議家長:“理解孩子,比說教更重要。”

悠悠一度是家裏唯一的小公主,全家人都圍着她轉。直到今年年初,媽媽生下了小妹妹,猝不及防地,悠悠被“拉”下了獨一無二的寶座。爲了照顧二寶,媽媽就帶着二寶住進姥姥家坐月子;悠悠則跟着爺爺奶奶住。由於兩家距離較遠,每週末爸爸纔開車送悠悠去看望一下媽媽和妹妹,因爲怕影響她們休息,每次都只待一會兒就得離開。

然而,妹妹出生一個禮拜之後,奶奶開始每天在電話裏向悠悠媽“投訴”:悠悠的脾氣越來越怪,常常莫名其妙就大哭大鬧,“可能是鬧情緒”。然而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悠悠從無理取鬧變得各種“毛病”多了起來,起初她嚷嚷頭疼、頭暈,後來又說眼前一直冒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和顏色的幻覺;不願意好好吃飯,甚至幾次發生嘔吐的現象,整個人瘦了一圈。爺爺奶奶嚇壞了,覺得孩子肯定是哪裏病了,“不像是裝的”。

悠悠媽出了月子就帶着悠悠到處去看病。一方面孩子小、表達不清楚;另一方面,造成頭暈的原因往往非常複雜,大夫只能一項項逐一排查。

爲了排除各器官功能性異常,一家人跑遍了天津全市眼、耳、鼻的專科醫院,“光眼科醫院就跑了3次,能查的項目都查了,什麼問題也沒檢查出來。”到了耳鼻喉科,大夫起初認爲可能是孩子前庭功能出了問題導致眩暈,可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於是建議還是去查查眼科。經過眼科專家多次確認,建議她們去檢查神經內科,“就是讓看看是不是大腦有什麼問題”。

千方百計掛上了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專家號,大夫建議做核磁共振來進一步檢查。眼看着小小的悠悠獨自躺在覈磁共振的大儀器上,悠悠媽心疼得眼淚撲撲直掉。沒想到一向膽小的悠悠卻異常配合,“每次在醫院,她表現總是挺好,跟在家判若兩人”。

看病的過程充滿艱辛,各大醫院的兒科一直以來都人滿爲患,每看一次病,常常需要3個大人一起出動,一個多月裏,全家人都陷在無窮無盡地跑醫院、排隊、掛號、看病、等結果的痛苦循環中。而對悠悠媽來說,最折磨人的是等待檢查結果的時刻,“心跳得快要衝破喉嚨,既想知道孩子到底哪兒出了問題,又特別害怕真的查出什麼毛病。”

讓她吃驚的是,在她忐忑不安地排隊等待檢查結果的時候,悠悠忽然擡起頭對她說,“媽媽,我就喜歡你帶我來醫院。”

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另一個孩子的出生,會對這個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帶來多大的衝擊,但一個最現實的轉變是,老大必須要學會與新來的“對手”分享大人們的關愛。

“這樣的記憶和感覺,或深或淺會印刻在他們的整個生活方式中,有的甚至會影響其一生。”孫凌說,隨着近年來二胎家庭的增多,“同胞競爭障礙”已經不再是一個小衆的話題,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

和悠悠一樣,很多家庭的老大表現出的症狀五花八門,甚至聽起來讓人覺得心驚肉跳,但這些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表現,無非都是想從“對手”那裏,重新“搶”回父母的關注和愛。

“我知道你愛我,但我每天都在想把你和妹妹都殺死。”一個三年級的女孩子直截了當地對媽媽說。7歲男孩濤濤,自從弟弟出生後變得愛發脾氣,總動手打人,經常把弟弟的大腿內側掐得紫紅,甚至曾用被子蒙在弟弟頭上差點造成其窒息。因爲“越來越調皮”,濤濤屢次被父母打罵。直到他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差,老師多次請家長要求其停課,父母才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

孫凌第一次見到小晴是在兒童醫院的一次聯合會診中,“她身上插滿了管子,奄奄一息”。這個只有11歲的女孩已經瘦得皮包骨頭,因反覆噁心、嘔吐、厭食20余天被送進醫院,然而各項理化檢查未見明顯器質性疾病。經瞭解得知,小晴的父母離異,母親再婚後有了同母異父的弟弟,從那時開始,小晴不僅對弟弟充滿敵意,還要求媽媽跟自己形影不離,拒絕上學,甚至“退化”到用奶瓶喝水、要父母餵飯。在多次被父母嚴厲批評後,她開始出現嘔吐厭食的症狀。在孫凌的多次溝通後,孩子坦言:“我當時就想把自己餓死,看見他們那麼着急,我心裏特別高興。”

“這兩年,這類患兒的就診率明顯提高,每個月都能見到多例,以前一年也只有幾例。”孫凌說,前來就診的往往是出現較嚴重症狀,直接影響其學習和生活的;而更多的“問題”孩子,可能因爲其表現得不那麼極端,並沒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她解釋說,同胞競爭障礙是指隨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兒童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程度輕重和表現形式存在很大個體差異,最主要的表現在三個方面,出現明顯的競爭或嫉妒的表現,如對弟妹有明顯敵意或攻擊性;出現情緒和行爲紊亂,如愛發脾氣,或各種能力“退化”,甚至無法控制大小便,模仿嬰兒舉動要求餵飯、把尿、陪睡等;社會功能受損,如學業成績下降、人際關係緊張,以及出現各種心理社會問題。

“事實上,正常兒童也可能會因弟妹出生產生嫉妒引發情緒問題,但程度輕,且短期會消失。”孫凌說,存在同胞競爭障礙的兒童,那種負面的情緒往往會持續很久,且程度異常,容易導致顯著的傷害或不良後果,“如果不及時調整,可能會導致極端行爲,或對其今後的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都產生很大影響”。

家庭教養方式和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質,都是導致孩子出現同胞競爭障礙的原因,其中家庭教育的分量更重。

“一般來說,3歲以內建立起孩子的安全型依戀,對其今後的身心成長極爲重要。”孫凌說。

她注意到,一些問題孩子往往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的父母經常出差,或是乾脆把孩子交給老人;也有的父母自身情緒管控就不好,導致孩子對周圍環境特別敏感,不願意主動與外界互動。這種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母親把關注放到二寶身上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多嫉妒心理和消極情緒,“她們對母愛的可得性不確定,唯恐自己會因弟妹的存在而被忽視”。

孫凌建議二胎父母,應首先把孩子拉入家庭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員,從懷孕開始到二寶出生,都讓大寶瞭解和參與全過程,讓他體會到自己在家中的價值。

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人也不會替代其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對於已經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講大道理或是批評教育,更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建議父母要更多地給這些孩子關愛和陪伴,可以採取忽視或轉移的辦法,引導其情緒消退和改善;或是寬容其“退化”成小寶寶等行爲,和孩子多商量、多交流,引導其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沒有誰比父母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孫凌認爲,父母應該主動去體會孩子心中的苦惱,更好地理解孩子,讓她們感受到足夠的愛,這是治癒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

(文中未成年人皆爲化名)

(原標題:11歲女孩爲跟弟弟"爭"媽媽拒食20天:想把自己餓死)

2018年4月3日訊,寧波俞女士有一兒一女,兒子上幼兒園託班,女兒一歲半不到。爲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俞女士制定了一張詳細的“分工表”:孩子學了哪些新單詞、投籃幾次、發脾氣了嗎…

女孩拒食20天 醫生告訴二胎父母什麼是治癒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 第2張

女孩拒食20天 醫生告訴二胎父母什麼是治癒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藥 第3張

網友評論:機器人工廠。

網友評論:媽媽的做法只是爲了更高效的管理兩個幼兒的生活,不要去批判她,而且有一定的家庭規則比完全自由散漫更好,不然你認爲一屋子的玩具、食物殘渣,做不完的家務和永遠號啕大哭的孩子,精疲力竭的媽媽,這種家庭是怎麼形成的?並且這種家庭還很多。

(原標題:爲讓孩子有好習慣,二胎夫妻自制“分工表”)

數據

兩年接警315件

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市婦聯受理家庭暴力案256件,佔信訪總數的13%;市公安局110接處警中心接報家庭糾紛警情5109件,涉及家暴的治安案件315件,其中做出治安管理處罰的135件,調解達成協議不予處罰的180件;市、區法院受理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17件,裁發人身安全保護令14件;市、區檢察院辦理涉及家暴案件21件;救助管理站成立的反家暴庇護中心共庇護20人次。

施暴者有“三高”

施暴者羣體呈現“三高”特點:農村家庭發生比例高,約佔家暴事件的60%;流動人口家庭發生家暴比例高;施暴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工作生活壓力較大以及有不良嗜好的比例高。

廈門日報訊(記者詹文)多數父母都糾結過這問題:熊孩子要不要打?有家長贊同“虎爸虎媽”式教育,認爲“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有家長認爲不能打,對孩子身心都不利。這樣的爭論,一直沒停止過。但現在,可以明確告訴大家,沒什麼好爭論的,打孩子,不是你的家事,那是家庭暴力,違法的。

昨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反家暴“一法一決定”執行情況視察,“一法”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兩年前剛實施。儘管目前我市防家暴工作成效明顯,家暴案件數量放到全國來說都屬於比較少的,但視察組的態度依然很嚴肅:全市各級各部門必須通力合作,確保法律有效落地,預防並減少家庭暴力。

關注

孩子也是家暴主要受害方

說到家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丈夫打妻子。我市目前接到的暴力案件,妻子的確是家暴的主要受害者,反家暴法實施這兩年,婦聯接待的256件家暴案中,丈夫對妻子施暴的240件,佔93.75%。島外有個區,涉及家暴的54起警情中,有49起丈夫是施暴人。

不過,有一個現象令人深思。最近,市人大內司委集中開展我市反家暴工作情況調研,進行了問卷調查,有2242人蔘與,分成人版和未成年人版。在成人版問卷中,六成人認爲家暴受害方主要是妻子,27%認爲是未成年子女;但在未成年人版中,只有18.6%的人認爲家暴受害方主要是母親,而88.1%的人認爲是未成年子女。也就是說,在大人的世界裏,覺得女人主要是受害者,但在孩子的世界裏,卻覺得孩子是主要受害方。

視察組成員紛紛表示,家暴中要更加關注未成年人這個羣體。一位市人大代表坦言,自己以前也打過孩子,就因爲很多父母覺得打罵孩子天經地義,這個問題就更需要重視。

問題

反家暴法知曉率較低

這個行爲屬不屬於家暴?發生家暴了,該去哪,該找誰?在市人大內司委的問卷中,76%的人幾乎不知道反家暴法。受家暴無家可歸時,希望接受庇護的佔72%,但其中不知道如何尋求庇護的佔80.9%。至於未成年人,對反家暴法的知曉率就更低了。

許多家長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些家長,聽說要搞這樣的問卷調查,感到很緊張:熊孩子本來就難管,動不動就搬出未成年人保護法來,再讓他們知道不能打,那還怎麼教育孩子?視察組及專家都不認同這類家長的說法:教育孩子不是靠暴力。而對於如此低的知曉率,視察組建議,要加大宣傳,讓孩子們懂得怎樣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特點

未成年人更怕家長冷暴力

市人大內司委調研發現,流動人口家庭對未成年人施暴較多。目前的家暴行爲,主要是毆打等身體侵害行爲。島外有個區,這兩年的54起家暴警情中,51起是毆打傷害。不過,以精神傷害爲主的冷暴力,也逐漸多了起來,而未成年人更懼怕冷暴力。在未成年人版的問卷中,43%的人認同漠視疏遠就是暴力,成人版則只有兩成認同。有個孩子說,因爲做錯事,父母偶爾責罰打罵,心裏並不難受,但家長漠視疏遠會讓他更害怕,沒有安全感。

如果被家暴了,希望獲得怎樣的幫助?成年人中,希望獲得法律維權和心理輔導的分別佔97%和92%;未成年人中,63.7%希望施暴家長能糾正施暴行爲,別再打了,別再對自己疏離冷淡了。調查組建議,要加強對施暴家庭的心理輔導,不僅對受暴孩子,對施暴者也要進行心理干預,“很多施暴父母小時候也有被打的經歷,導致‘一代打一代’”。

建議

儘快落實合作干預機制

家暴行爲很隱蔽,許多家庭在“吵架-暴力-和好”中循環,再加上愛面子、不懂法,許多受暴者不願被人知道。有關人士說,家暴案件被發現、進入訴訟程序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便是被查處的家暴案件,多數被害人在案發前已有長期遭受暴力的經歷,忍到不能忍了才站出來。受家暴的未成年子女,就更處於弱勢地位,家長是其最信任的人和生活上的依靠,寧可持續被傷害也不敢、不能去向外人求助。

不僅發現難,還有許多幹預機制有待完善。有位母親,沒結婚便生下孩子,她經常家暴甚至虐待這個孩子。有關部門想要撤銷母親的監護權,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最終因爲實踐案例少、“奪權”條件界定不夠明晰,“奪權”後妥善安置難度大、社會觀念認知程度不一等原因,導致撤銷監權護制度的實際落實舉步維艱。

“反家暴是個系統工程,往往涉及報警、求助、就醫、傷情鑑定、庇護、人身安全保護、法律援助等各方面。”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議,要儘快落實多機構合作干預的工作機制,完善實踐中的可操作性。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