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暑假來襲 這些家庭意外傷應這樣處理

暑假來襲 這些家庭意外傷應這樣處理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氣炎熱,很容易突發意外情況,威脅健康。尤其是馬上就要暑假了,家裏有小孩更要時刻關注,做好科學應對,避免意外傷害。

暑假來襲 這些家庭意外傷應這樣處理

1、燙傷:

開水、高壓鍋蒸汽燙傷是小孩、老人或家庭煮夫煮婦們不小心常會遇到的險情。

處理方法:

流動自來水沖洗。立即將被燙部位放置在流動的冷水下衝洗到沒有灼熱感爲止,或用涼毛巾冷敷。如果燙傷面積較大,傷者應將整個身體浸泡在放滿冷水的浴缸中浸泡10~20分鐘,用乾淨紗布、被單覆蓋或是繃帶鬆鬆地纏繞在燙傷處以保護傷口,立即送醫院。不能採用冰敷的方式,也不要隨便將抗生素藥膏或油脂塗抹在傷口處。

2、窒息:

小孩和老人常會遇到異物吸入窒息,表現爲短時間內臉轉變成紅色或青紫色等。

處理方法:

嬰幼兒窒息不要隨便拍背,應迅速呼叫救護車,在等待救護車同時用單手前臂托起孩子,用拇指和食指託着孩子下頜,讓患兒身體前傾,面部、氣道朝下,用手掌力拍患者後背兩肩中間的位置,用衝擊力使氣流將異物衝出。

成人窒息要試行“海姆利克氏操作法”,具體操作方法應該嚴格按照專業示例進行。

3、扭傷:

最常見的是腳踝關節的扭傷,通常還伴隨有出血、皮下青紫與水腫。

處理方法:

制動(停止活動)、冰敷。不要隨意活動受傷的關節,讓關節得到即時休息,否則容易造成進一步損傷和腫脹。可用毛巾包住冰袋冰敷在關節周圍,在扭傷發生的24小時之內,儘量做到每隔一小時用冰袋冷敷一次,每次半小時。24小時後可將受傷部位墊高,給患處予以熱敷、紅外線燈照射,以促進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癒合。

暑假來襲 這些家庭意外傷應這樣處理 第2張

4、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並影響重要器官。

處理方法:

一旦高血壓發作應迅速通知急救中心或送診,同時輔助以下緩解措施:可臨時使用開博通或依拉普利含服,特別提醒不建議舌下含服心痛定或硝酸甘油等藥物;如病人有頭痛,此時要讓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還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病人前額,以利止血和降低腦壓,並迅速送往急診室處理;如血壓突然升高,要安慰病人別緊張,並及時服用降壓藥。

5、出血:

日常家庭意外中常常會遇到外出血,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需要格外重視。

處理方法:

用流動自來水沖洗乾淨(沖走傷口上的污物)。若傷口大且出血不止,應先止血,傷口處用乾淨紗布包紮,可捏住手指根部兩側並且舉高過心臟水平。對於肢體外出血,建議可使用橡皮筋、止血帶或用家中的長布條等,加壓幷包繞肢體進行包紮,以遠端觸不到動脈搏動爲佳,但需要注意每隔30分鐘將止血帶放鬆數分鐘,否則容易引起肢體缺血壞死。

6、昏迷:

常見的有心、腦血管意外、有機物中毒,如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等。

處理方法:

對於昏迷患者,首先檢查有無脈搏、呼吸是否正常,如患者出現噁心、抽搐,家屬要注意讓患者頭側臥,防止嘔吐物誤吸,立即送醫院。中毒患者,要先了解清楚中毒原因、時間等。如果是工業性中毒,首先是讓患者脫離中毒現場,如果藥物和有機物中毒,若病人還很清醒,在急救車未到前,可以採取催吐的辦法。但如果是服用了腐蝕性毒物,不可催吐。

暑假來襲 這些家庭意外傷應這樣處理 第3張

7、心絞痛:

心絞痛是冠心病引起的急性缺血發作症狀,心前區疼痛、甚至心肌梗塞。

處理方法:

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片一片(合併血壓高時謹慎用硝酸甘油,以防繼發腦供血不足)。同時停止體力活動,就地休息,消除寒冷、情緒激動等誘因,可口服安定3毫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吸氧10~30分鐘。如未緩解,隔5~10分鐘再含服一片硝酸甘油,連續3次含服無效,胸痛持續15分鐘以上,應立即送醫院。

8、心臟驟停:

心臟驟停若不及時搶救可引起死亡,黃金救治時間爲4~6分鐘。

處理方法:

心臟驟停表現爲神志喪失,無呼吸或殘喘狀呼吸(最主要的判斷);無大動脈搏動,面色蒼白或紫紺。此時應該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幫忙撥打120急救車、檢查施救現場是否安全。迅速將患者置於硬板牀或地面仰臥,壓額擡頦使頭向後仰,開放氣道,然後迅速解開衣釦等,清除口、鼻腔處分泌物及異物,進行心肺復甦術等。

9、視網膜脫落:

熬夜可以導致眼軸增長。眼軸增長使原有的近視加速發展。

處理方法:

高度近視者、尤其是IT、財務工作者、平面設計師等都是視網膜脫落的高危人羣。在視網膜脫落前,常常會有飛蚊或者閃光等現象出現;視網膜部分脫離時,視野中可出現雲霧狀陰影,當視網膜完全脫離時,視力將降至光感,或完全喪失。其實在出現飛蚊等初期症狀是就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到醫院檢查,不要用力揉眼睛。(參考網站:健康時報)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