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炎夏當時如何避免“空調病”

炎夏當時如何避免“空調病”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70多歲的張先生,平常愛和老伴兒一塊去晨練,可最近1年,老人發現走道不如從前,走個兩三百米,小腿就酸得不行,得停住站會兒。今年夏天,這腿的毛病更重了,最多隻能走個百來步。特別是最近天氣炎熱,張先生只要一待在開空調的房間裏更是會明顯感覺到小腿發涼,又酸又痛。老伴兒說張先生這是“老寒腿”,在空調裏受了涼才引發。

炎夏當時如何避免“空調病”

上週五,張先生得知商報健康顧問團專家通過電話來解答如何避免“空調病”,於是,第一個把電話撥到了此次“坐堂”的名醫——蘇大附二院血管外科李曉強那。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張先生小腿的這種痠痛現象可能預示着一種潛在的疾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其實應該屬於“冬病”。因爲按照以往的病例來看,發病的時間大多應該在秋冬季節,因爲這種病會隨着氣溫下降而發作或加重。現在由於空調的普及與大量使用,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時間也提前到了炎炎夏日。

由於四肢距離心臟最遠,局部血流相對緩慢,加上活動減少,往往感到四肢,特別是手指腳趾的發冷。這時就應該警惕,很可能是某種血管疾病的先兆,應當儘早到大醫院的血管外科專科及時就診。

其實,很多動脈血管疾病,都可以引起寒冷環境下的手腳發冷,譬如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足等。這些疾病早期都可以表現爲患肢發冷、麻木感,以及走路時小腿痠脹、乏力,隨後出現間歇性跛行、肢體溫度降低、甚至肢體夜間靜息疼痛,嚴重影響睡眠等。在這些疾病中,最爲常見的是動脈硬化閉塞症。

上週五近兩個小時的“名醫坐堂”中,讀者請蘇大附二院血管外科李曉強教授、整形美容外科趙天蘭教授解讀時,還有以下這些問題是頻頻被讀者提到的——#p#副標題#e#

什麼是動脈硬化閉塞症?

李曉強教授:醫學上把動脈硬化所導致的全身血管的阻塞性疾病統稱爲動脈硬化閉塞症(ASO),動脈硬化可以遍及全身各個部位。多數人都知道“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也知道這些病的嚴重後果,但很少有人知道“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實際上,這些病的原因都相同,即動脈硬化,只不過表現的部位不同而已。下肢的動脈硬化只是其中的一種,腿上的動脈血管一旦發生粥樣硬化,引起相關症狀,就稱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動脈硬化是牽涉到全身各處血管的一種病,如果腦部動脈硬化較重,就可能產生“中風”;心臟冠狀動脈的病變重一些,就可能出現“心梗”;而下肢動脈病變重些,就可能表現爲“下肢動脈閉塞”。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哪些典型症狀?

李曉強教授:動脈硬化的後果就是可以造成動脈血管的阻塞,導致組織和器官供血不足,並表現出一系列不同臟器供血不足的特殊症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早期表現爲患肢發冷、麻木感,以及走路時小腿痠脹、乏力。如病人出現雙腿不靈便,走走歇歇的情況,醫學上稱爲“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典型症狀之一。這是因爲,當病人下肢動脈狹窄或阻塞時,會使腿部得不到足夠的氧和其他營養物質,進而出現酸脹、乏力甚至疼痛,使得病人只能站立不動,讓腿部暫時“停工”,等血流逐漸將養分補足以後,雙腿纔好繼續行走。

需要指出的是,間歇性跛行僅僅是初期的臨牀表現,繼續發展就會出現另一種典型症狀,醫學上稱爲“靜息痛”。顧名思義,開始是動的時候腿痛,現在是靜的時候也痛。這種疼痛由肢體缺血引起,非常劇烈。患者白天痛得茶飯不思,夜裏更加嚴重,常常是輾轉反側,徹夜不眠,只好屈膝撫足。時間一長,病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甚至會產生一死了之的念頭。病變再向下發展可出現組織壞死,從足趾出現潰瘍,逐漸向上出現皮膚和組織發黑、皺縮、壞死甚至脫落,並可延伸到整條肢體,最終導致截肢的嚴重後果。#p#副標題#e#

如何才能在早期就確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李曉強教授:就因爲早期缺血的症狀不夠典型,病人一定不要自我診斷,自我治療,這樣一方面會延誤病情,另外濫用藥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病人應該到有血管外科專科的醫院通過科學的檢查手段確診。如無創的下肢血流分析儀、下肢動脈彩超、以及CT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這些檢查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肢體動脈狹窄與閉塞。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醫生會建議病人進行動脈造影檢查,目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斷的“金標準”就是動脈造影。首先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取一穿刺針眼,然後送入特殊的導管、導絲,向血管內注入在放射線下顯影的造影劑,利用影像設備顯示血管及其分支,準確的顯示血管內病變的位置、程度和血流動態的變化,阻塞遠端流出道的狀態,這就是動脈造影,是常用的血管檢查方法。動脈造影的結果對進一步治療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爲什麼寒冷加重病情?

李曉強教授:周身各個部位的血管均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甚至可以發展成爲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但是最容易發病的血管是向下肢供血的大血管,常見於腹主動脈下端及下肢的大、中型動脈分叉處。

人體的動脈血管十分敏感,尤其是對溫度的反應。溫度升高時擴張,下降時收縮。動脈狹窄的病人,溫度的波動影響尤其明顯,溫度下降後血管收縮,本來就狹窄的血管腔更窄了,血液更加減少,並且血管經常的收縮、痙攣可以使血管壁的結構發生斷裂、血管表面破裂從而加重動脈血管本身的病變,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患有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人在夏天或者比較舒適的季節進行手術,相比於在寒冷的冬季手術治療,成功率將大大增加,而手術風險也會大大下降。#p#副標題#e#

專家名片

李曉強教授:

蘇大附二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導。

長期從事血管疾病的臨牀工作,特別擅長血管疾病的微創和介入治療。

紅色溼疹會轉變成皮膚癌?

趙天蘭教授:皮膚癌有許多癌前期病變被稱爲前驅症。如果不對它們進行處理可發生癌變。癌前病變包括範圍還不廣泛,但顯微鏡下已可檢查出癌細胞的表皮內癌和將來可能會發展爲癌的病變。特別是能見到惡性徵象的有鮑溫病、帕哲病等的表皮內癌。有癌變危險性的有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病(leukonlakia)、色素性幹皮病和放射線角化病等。最近也發現有病毒性腫物癌變的病例。

鮑溫病:全身各處都可發生。開始症狀爲褐色斑狀,不久表面可出現角化。病變部位有紅色斑疹,其上覆蓋褐色鱗屑,有時被認爲是溼疹和頑癬,一般無瘙癢和疼痛。如不予處理可變成鱗狀細胞癌。鮑溫病如果行病竈完全切除可治癒,但這種病以前合併有內臟癌的較多,胃癌、肺癌、大腸癌等在此病患者中常被發現。因此,如果得了鮑溫病,定期接受內臟癌的檢查是很有必要的。

帕哲病:與鮑溫病很相似,由出現的部位來決定病名。可分爲出現在乳房的乳房帕哲病和出現在肛門周圍、外陰部和腋下等部位的乳房外帕哲病。症狀雖與溼疹相似,但總是治不好,可見到深紅色溼疹樣病變,有時可有糜爛。一般無疼痛和瘙癢。因此與鮑溫病相同,有時被認爲是溼疹和頑癬,長期接受治療的人並不罕見。

乳房帕哲病如不及時治療,可轉變爲乳腺癌,也可轉移至淋巴結。治療方面,病竈的切除範圍比鮑溫病要廣。一般將距腫瘤邊緣3~5cm的無腫瘤區一併切除。另外,帕哲病與鮑溫病相同,內臟癌的發生率也較高,當然應該進行內臟癌的定期檢查。#p#副標題#e#

神經纖維瘤到底是什麼病?

趙天蘭教授:神經纖維瘤的男女發病率相似,多在20-30歲發病,大多分佈於真皮或皮下等淺表部分,在身體各部分的分佈機會均等,如頭面、四肢、軀幹等部分,常常表現爲緩慢生長的無痛性結節或腫塊。當腫塊增大到一定程度,因其較爲鬆軟,往往導致局部和鄰近器官的下墜移位,造成明顯的畸形。如神經纖維瘤發生在頭皮時,表現爲局部十分鬆軟的包塊,常被誤認爲黑毛痣;發生在面部時,多從一側的額顳向下擴展;累及上瞼者,可因上瞼過於肥厚下墜而遮擋視線;累及面中部者,鼻及口脣均因此向下移位偏斜;發生於軀幹時,常出現在背、腰、臀等部位,並多較大,如揹負袋狀重物。此種腫瘤無明顯症狀,不痛不癢,一般患者都不願意治療。

以惡變爲神經鞘瘤的患者爲例,5年生存率低於20%。據文獻報道,此病在人羣中發生惡變的概率在2%--29%。病程越長,發生惡變的機會越大。此類病竈往往體積大,無明顯界限,無包膜,血供豐富,又要考慮神經等正常組織的去留,手術難度大。

專家名片

趙天蘭教授:

蘇大附二院整形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擅長各類皮瓣移植、器官再造、各項美容外科手術、各種皮膚軟組織缺損的修復、頭面部體表各種先天性畸形的整形、各類疤痕的治療。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