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大腸癌患者要知道的二十個常識

大腸癌患者要知道的二十個常識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鑑於近年我國大腸癌發病率的不斷升高,而治癒率並未明顯改善的現狀,我們認爲開展有關大腸癌防治知識的科普宣傳非常必要。現把相關的宣教知識列在這裏,希望大家掌握這個疾病的預防知識,與醫生共同作好大腸癌的防治工作,爲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質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大腸癌患者要知道的二十個常識

1.有人說“吃的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這個說法對嗎?

世界各地區及不同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經濟發達地區和國家,如北美、西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大腸癌發病率均超過25-35/10萬,近20年,本來是高發的日本,隨着其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國大腸癌發病率的增加已超過了,據統計,從1969年到1981年,日本男性大腸癌死亡率增加了44%,女性增加了40%。相反印度的發病率僅爲1-3/10萬,某些非洲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甚至低於1/10萬。我國近3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的患病率已從六十年代的<10/10萬,上升至八十年代的20/10萬以上,上海地區大腸癌死亡率從1972年到1989年增加了75%,據專家估計,2000年以後,大腸癌發病數將比八十年代高出1。45倍。根據我們對我國北方地區十幾個城鎮的普查資料,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小城鎮和農村。在城市中,體力活動少的人羣發病率又高於體力活動多的人羣。從各個國家對大腸癌病因學研究結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運動減少、環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而上述社會情況的出現又與經濟發展有一定聯繫,據此,有人認爲吃的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事實上大腸癌與其他癌一樣,他們的發生都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就飲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結構可能在促發大腸癌方面起一定作用。

2.患大腸癌的病人爲什麼愈來愈多?這是什麼原因?

這裏有兩組資料:一個是5個省市20年大腸發病率的比較,一個是近幾十年普查數字的比較(加兩張幻燈片)。從這兩個數字可以說明,我國大腸癌患病人數確實有明顯增加趨勢。根據各個國家專家的研究結果,大多數人認爲長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習慣有利於大腸的發生。當然,也不是說長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習慣都會發生大腸癌。其它相關因素,如多年患潰瘍性結不愈;家族中多人患大腸癌或息肉病;膽囊切除10-20年以上;下腹部放射治療以後;慢性血吸蟲感染等也都與大腸癌發病有關。

3.既然高脂肪、高蛋白和少纖維(粗糧、蔬菜和水果是高纖維食物)的飲食結構容易使人得大腸癌,那麼什麼樣的食譜是“健康食譜”暱?

最近美國農業部推薦了一個“金字塔”式的食物結構圖,他們認爲這樣的食物結構有利於大腸癌的預防。塔底由各種穀物、麪食、米飯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類、家禽、水產品、蛋類、豆類和奶製品,塔尖是高脂食物。其實,這種食物結構正是亞洲,特別是我國的日常食譜。從預防大腸癌這個角度出發,保持我國傳統的飲食結構就是“健康食譜“。

歐洲癌預防組織和國際營養科學聯盟也提出瞭如下建議:

1.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包括動物油和植物油),以魚、禽、瘦肉、低脂奶製品代替動物油過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2.增加綠色葉類和根類蔬菜、水果的攝入。

3.多吃澱粉和纖維多的食物。

4.保持適當的體重。

5.每天的食鹽攝入低於5克。

6.多吃新鮮食物,少吃醃、薰食物,不吃發黴食品。

少飲含酒精飲料。#p#副標題#e#

4.的人會不會容易得大腸癌?

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困難、便乾等表現而言。一般來說,2-3天排便一次,如排出通暢也不能稱爲。我們的糞便中含有一種致癌物,醫學上稱爲“二級膽酸”的,它來源於肝臟分泌的膽汁。當我們進食,特別是吃油多的食物時,膽囊便收縮,排出儲存的膽汁,幫助消化。腸腔中的細菌把這些進入腸腔的膽汁分解爲“二級膽酸”,並駐留於糞便中,者腸腔中的“二級膽酸”長期與腸粘膜接觸,便增加了其不斷刺激粘膜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講,會有利於大腸癌的發生。當然,糞便中除了“二級膽酸”以外,還有許多被消化以後的食物殘渣和細菌。細菌產生的毒素以及被細菌酵解的有毒產物,由於而長時間停留在腸腔,對腸粘膜的刺激和部分水溶性物質的吸收均對人體有不利的影響。雖然不能說可以誘發大腸癌,但可以說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爲此,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防止的發生,在大腸癌的預防上也有一定意義。

5.放射線治療(俗稱烤電)可以引起嗎?

許多研究資料顯示,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子宮)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以後,患的機會明顯增加。因此,有下腹部放射治療(烤電)歷史的女性應提高警惕,一旦出現直腸症狀(便血、下墜、排便習慣改變等)便要及時進行腸鏡檢查。

放射線引起的不具有家族聚集性,與另一種醫學上稱爲“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的不同,後者有突出的遺傳特點。這種病人患有大腸癌,可同時或不同時患有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由於這種腫瘤有家族聚集的特點,因此,不僅對本人實施治療,對其親屬,亦應檢查治療(將在以後講到)。

6.做過膽囊切除手術的病人會不會容易得大腸癌?

人的膽囊好比一個儲存膽汁的“水庫“,平時肝臟分泌的膽汁大部分儲存在這裏,我們吃飯以後,特別是進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後,膽囊收縮,把儲存的膽汁排入腸道,發揮幫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膽囊被切除了,肝臟分泌出的膽汁沒有了儲存的地方,於是膽汁便持續不斷地排進腸道。如前面所說的,進入腸道的膽汁被腸道中的細菌分解,產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級膽酸“,這種致癌物常年作用於腸粘膜,就有可能使受刺激的腸粘膜癌變。據西方許多研究資料報告,這個變癌的過程大概需要10-15年以上。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對態度,他們觀察了上千名做了膽囊切除和未做過此種手術的病人,發現這兩種人中患大腸癌的機會相差不多。因此,到目前爲止,尚不能肯定地說做過膽囊切除的病人更容易得大腸癌。

7.慢性結是不是可以演變爲大腸癌?

人們通常把長期、腹痛的疾病統稱爲慢性結。其實慢性腹痛、不一定都是“慢性結”,即便醫生診斷的“慢性結”也不是都與大腸癌有關。真正與大腸癌有關的一種慢性結,醫學上稱之爲“潰瘍性結“。這種疾病在我國相對比較少,它的主要症狀是腹痛、,糞便中有血或膿血,重者可有發燒。一旦患病,多遷延較長時間不能痊癒。結腸鏡檢查可發現大腸裏有廣泛的潰瘍和炎症。這種病人經過醫生的正規治療,大多數可以恢復,極少數病情較重、多年不愈的潰瘍性結病人中,有比正常人更多的機會發生大腸癌。根據資料統計,以下兩個因素與癌變關係更爲密切:

病變範圍愈大,癌變的危險愈高(患病20年以後,全結病人變癌的機會比左半結高一倍,癌變的平均年齡也比後者早5-10年);患潰瘍性結遷延不愈的時間愈長,癌變的機會愈多,患病以後前8年的癌變機會僅1%以下,其後,每年患癌的機會增加0。5-1%,20年以上癌變機會可達5-10%。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結腸潰瘍性結,應被視爲“癌前疾病”,要密切隨訪、治療。

8.大腸癌會遺傳嗎?

科學研究證明,人類大多數疾病均有遺傳因素的影響。除外傷而外,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受環境和遺傳兩個因素的影響,只不過有些疾病受環境因素影響更多,另一些疾病受遺傳因素作用更突出而矣。大腸癌也不例外,一個人的親屬中有大腸癌病人,則他在一定條件下,如長時間進食高蛋白、高脂肪、少纖維(精米、細糧)的食物等,便有更多機會發生大腸癌。當然,大腸癌的發生也不是簡單的1+1=2(遺傳+高脂肪飲食=大腸癌),而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長時間致癌因素累積的過程。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缺乏大腸癌的遺傳背景,即便受到致癌因素的作用,也不容易得大腸癌。反之,有大腸癌的家族史,在一定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便容易得大腸癌。因此,若親屬,特別是直系親屬中有大腸癌病人時,家族中每一個成員都要定期接受相關檢查。必要時,還要進行治療,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p#副標題#e#

9.爲什麼有的大腸癌容易遺傳,那些大腸癌容易遺傳?

上面已經提到,應該說所有的大腸癌都受遺傳因素影響,但他們的遺傳力度不一樣。有兩種大腸癌遺傳的力度很大:第一種醫學上稱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第二種叫作“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這兩種大腸腫瘤在全部大腸癌中只佔極少數。前者發病年齡平均只有20歲,大腸中可以有成百上千個腺瘤(從腸粘膜上長出來的一種良性腫瘤),出現這些良性腫瘤以後10年,其中有些開始癌變,隨着時間的推移,患有這種病的人遲早均會癌變,且家族中許多成員均有相同的疾病。患有這種病的人也可以同時患有骨瘤、和腦瘤。一旦發現這種疾病,病人和他的直系親屬都需要長期隨訪,做必要的檢查。後者(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的發病年齡比一般大腸癌早15-20年,癌多發生在右半結腸,有時在大腸裏同時有幾個癌(叫多原發癌),手術後很容易復發。在他的家族中也常出現其他癌,如、卵巢癌、、胰腺癌、等,所以有人稱其爲“癌家族綜合徵”。

以上這兩種大腸癌的遺傳性均很強,一旦家族中出現這種腫瘤,患者所有的直系親屬均應到醫院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

10.是不是大腸“息肉”都會癌變?

首先我們要弄清什麼是“息肉“。所謂“息肉”,是指腸子裏(粘膜面)長出的各種隆起物。從醫學上講,這種息肉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種。前一種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腫瘤。後一種息肉不是腫瘤,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們與癌的發生沒有關係。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腺瘤都會變爲癌暱?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變爲癌。最容易變癌的是前面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這種腺瘤可以有腹痛、、便血,也可以沒有症狀,直到癌變後才發現。據觀察,這種病多在20歲左右發生,33歲左右出現症狀,39歲左右癌變,死亡時平均年齡只有42歲。有研究發現,這種病人中有80%出現“先天性視網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爲一種標誌,懷疑者可以通過眼睛的檢查(眼底鏡檢查),發現患有該病的線索。由於這種病有家族積聚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個人確診,其他成員便應進行相關檢查(包括眼底檢查)。在這類“腺瘤”中,有些合併存在皮膚、肌肉、骨骼或腦腫瘤,有的合併有皮膚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脣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縮、和皮膚黑癍。由於息肉長在腸內,不經過特殊檢查無法確診,但可以通過上述有特徵的表現提醒我們去找醫生。

除了上面講過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外,絕大多數“腺瘤”遺傳的可能性並不明顯。醫學上把這種腺瘤叫作“散發性腺瘤”,這種腺瘤的大小與癌變有一定相關性,曾有人統計4570個腺瘤,直徑小於0。9cm者,癌變率爲0。3%;1-1。9cm者,癌變率爲3。6%;2-2。9%者,爲6。8%;大於3cm者,爲12。4%。由此可見,瘤體愈大,變癌的機會愈大。此外,通過顯微鏡檢查,若發現腺瘤是“絨毛狀腺瘤”,則變癌的機會很大(大約是40%),若是“管狀腺瘤”則變癌的機會很小(5%以下)。非腫瘤性息肉,特別是直徑小於0。5cm的小息肉幾乎不會變爲癌。

11.血吸蟲病與大腸癌有關係嗎?

曾有人發現血吸蟲流行區的大腸癌發病率較高,因而認爲這是血吸蟲卵沉積於腸粘膜,通過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引起該處粘膜癌變。還有人發現,腸粘膜的血吸蟲卵沉積部位有早期癌變徵象。根據上述這些發現,一些人認爲腸道血吸蟲病可以引起大腸癌。但也有許多資料證明,血吸蟲流行區的大腸癌發病率並不高於其它地區,血吸蟲卵沉積部位發現的癌與非血吸蟲卵沉積部位的癌發生率並沒有明顯差別。總之,血吸蟲腸病是否可引起大腸癌並無定論,但作爲一種腸道慢性刺激物,積極治療血吸蟲病對大腸癌的預防來說還是非常必要的。

12.大腸腫瘤是不是就是大腸癌?

平時我們所說的大腸腫瘤包括良性和惡性兩種。大腸的良性腫瘤也叫“腺瘤”,是大腸腺體(大腸裏分泌粘液的組織)的過度增生。這是一種對人體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於它有進一步發展爲癌的可能,因此,醫學上叫它爲“癌前病變”。一旦發現這種腫瘤,儘管它不是惡性腫瘤,也要積極治療和複查。

13.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大腸癌呢?

大腸癌的主要症狀是便血,其次是、、腹痛、體重下降等。一旦出現些症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據國內病例統計大腸癌的誤診率高達41。5%。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大腸癌的症狀缺乏瞭解,延誤了就診時。也有部分病例是因爲接診醫生缺乏警惕,疏於認真檢查,把便血誤爲,把膿血便當作痢疾治療。有人分析了大腸癌患者從有症狀到確診的時間是:一個月內確診者僅8-10%,1-3個月者25%,3-6個月64。3%。#p#副標題#e#

14.聽說做腸鏡很難受,是不是大腸癌普查都需要做腸鏡檢查?

對於絕大多數參加普查的人來說,只要做三次糞便化驗,看糞便中是否有眼睛看不見的血(醫學上稱“隱血”)。如果有這種“隱血”,則需要做結腸鏡檢查,以進一步確定出血的原因是腸癌!還是、結、息肉。如果沒有這種“隱血”,則不需要進行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不僅是一種診斷手段,也是一種治療手段和腸癌的預防手段。與患腸癌相比,結腸鏡檢查的痛苦顯然是微不足道的。就腸鏡檢查本身而言,除非患者的結腸過長或檢查者技術不熟練,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痛苦。

15.爲什麼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早期和晚期大腸癌治療結果有什麼不同?

因爲早期大腸癌常無症狀;一些患者出現症狀(甚至醫生)誤以爲是、痢疾、和結。一旦久治不愈,疑及癌症時,疾病已到中、晚期。早期癌手術(甚至可以在腸鏡下手術)後五年存活率可達90-95%,而晚期癌僅10%

16.怎樣才能獲得早期診斷?

健康人的定期進行普查(健康體格檢查);對癌前疾病進行必要的治療(如對腺瘤、潰瘍性結的治療);對大腸癌的直系親屬進行遺傳學監測,都是獲得早期診斷的主要途徑。

17.怎麼進行大腸癌普查?

普查其實就是定期的專病健康檢查。這種健康檢查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要檢查,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檢查要求。例如,50歲以上的無症狀者均應進行每年一次普查,普查的方法是先做糞便檢查(如隱血化驗),一旦糞隱血試驗陽性,應立即接受腸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從40歲開始普查。直系親屬中有多個惡性腫瘤者,應進行相關基因檢測和必要的腸鏡檢查。有些家族應從20-25歲就要進行上述檢查。

18.有什麼症狀說明可能患了大腸癌?

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便血、、腹痛,腹部腫塊、腹水等等。當然不等於出現上述症狀就得了大腸癌,因爲其它許多疾病均可有這些症狀。但是,一旦出現這些情況,特別是持續有這些表現的人,必須儘快就診,以便明確病因,延誤治療。還要強調的是許多早期大腸癌並沒有症狀,千萬不可認爲,沒症狀就是沒有病。

19.大腸癌能不能預防?怎樣預防?

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大腸癌的預防至少可以有兩種辦法:病因學預防和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剛纔講過,現在已經知到不好的飲食習慣和容易癌變的良性疾病都是大腸癌的發病原因。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積極治療容易癌變的疾病,有明確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遺傳學預測是病因學預防。積極參加定期的健康身體檢查(普查),便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有效方法。

20.患了大腸癌應該怎麼治療?

大腸癌的首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因爲大腸癌絕大多數是息肉型,如果癌發生在息肉的頂端,而且是早期癌,便可以在腸鏡下切除,不必開腹切除結腸。如果癌發生在息肉根部,或者是潰瘍性癌或者是疑有轉移的癌則必須開腹切除腸管。手術後是否還要進行化療,要看癌有無轉移、癌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綜合情況。這些方法的選擇要由醫生掌握。目前流行的免疫療法、傳統藥物療法也可作爲上述治療方法的補充或輔助,在適當時機協助或加強大腸癌的治療效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