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艾滋女”閆德利告訴我們什麼?

“艾滋女”閆德利告訴我們什麼?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艾滋女”閆德利告訴我們什麼?

事件回放

上述博文之後,閆德利又陸續發表博文講述自己被繼父強暴、去北京當小姐的悲慘經歷,並曝出279個“嫖客”的電話號碼。爲證明博文的真實性,“她”毫不避諱地貼出豔照和全家福。一時間,“閆德利”的博文和照片引發網站的狂熱轉載,“艾滋女”成爲網友漫罵的焦點。

10月16日,華東一家報紙聯繫上“閆德利”,在一個多小時的線上交談中,“閆德利”道出“炒作是爲尋找未婚夫”的想法。此文成爲各大媒體爭相轉載的“猛料”。然而,次日前往閆德利老家河北容城縣賈光鄉採訪的報紙爆料說,身在北京的閆德利接受電話採訪稱自己並沒有發佈博客,此前也從未接受過媒體採訪。後經證實,博文的發佈者、最初接受報紙在線採訪的人,並非閆德利本人,而是一個假冒“閆德利”之名對其進行惡意中傷的人。這個消息一傳出,公衆輿論發生逆轉,紛紛聲援閆德利。與此同時,針對媒體、網友的質疑和拷問也紛至沓來:互聯網上的謠言何以屢禁不止?閆德利的不雅照何以在網絡上大肆流傳?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記者涌向容城尋求真相。

18日,閆德利回到老家向鄉派出所報案,當日的HIV抗體檢測證實她並未患艾滋病。此時,容城警方也展開調查。在官方的安排下,閆德利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懷疑誹謗者系前男友楊某。容城警方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立案,在京抓獲楊某,以誹謗罪將其刑拘。楊某承認,假冒“閆德利”的行爲是爲了報復閆德利跟他分手,要把她搞臭,讓她無法嫁人。至此,“艾滋女”事件終於真相大白。

轟動一時的“艾滋女”事件說明了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從新聞傳播角度看,“艾滋女”事件折射出各種媒體的軟肋。#p#副標題#e#

個人博客新聞報道反思

博客是指個人通過網絡日誌的形式發佈信息的平臺,因此也被稱爲“自媒體”。通過博客,人人都可以成爲信息的發佈者,從而擁有更多的言論自由。特別是博客與生俱來的自由性、隱匿性和開放性,使其能夠引發更多的社會參與和公衆討論,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爲輿論監督的重要力量。2007年的“周老虎”事件,2008年的“天價煙”事件、2009年的“躲貓貓”事件,都是博客以及網絡輿論呈現事實真相、推動問題解決、促進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問題在於,如何保證博客這種自媒體所發佈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博客中,人人可以發佈信息,但又無需對信息負責,這樣一來,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也就難以得到保證。特別是在網民非正當使用或別有用心地使用博客的情況下,博客很可能淪爲一種助紂爲虐的工具。“艾滋女”事件的始作傭者楊某,正是利用博客這種個人信息平臺來實現對閆德利進行“自我誣陷”的。在“艾滋女”事件中,博客淪爲一種攻擊和誹謗他人的傳播工具。“艾滋女”事件表明,博客讓楊某誣陷閆德利,毀壞其名譽的圖謀順利實現,閆德利無辜地成爲“被艾滋”者。因此,公民應當如何正確地使用博客這一傳播形式,社會如何對博客進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就成爲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p#副標題#e#

網站炒作要不要?

“艾滋女”事件的發生過程表明,在對點擊率頂禮膜拜的情形下,網站不加甄別地炒作“熱點”,往往會成爲謠言的“幕後推手”。“艾滋女”之所以成爲轟動一時的媒介事件,與網站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筆者搜索發現,在“閆德利”發佈博文,尤其是公佈一份有279個電話號碼的“性接觸者通訊錄”後,網站就爭相轉載和炒作博客中的爆炸點。例如,《閆德利事件爲報復 爲爛得出名?》《河北“艾滋女”曝光279名性接觸者電話號碼》《艾滋女閆德利再自曝 公佈“接觸者”只爲尋夫》等。

網站不同於博客等自媒體,它需要一定程度的約束和規範,要對發佈的信息負責。然而,在“艾滋女”事件中,網站卻一味地跟風炒作,使得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受到踐踏,而大量色情內容的轉載和散播,又極大地侵犯了當事人的權益,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所有這一切,恰好表明網站“把關人”的缺位。

顯然,網站“把關人”的缺位是由當前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以及經濟利益的驅使所造成的。網站要想生存下去,並且獲得盈利,就必須使自身擁有大量的點擊率。爲了吸引受衆,網站往往表現出過分迎合受衆心理的不良傾向。“艾滋女”事件中部分網站的行爲正是這樣一種過分迎合受衆心理的表現。

在某些網站經營者眼裏,“艾滋女”的出現恰恰爲網站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用來吸引網民眼球的素材。首先,“艾滋女”作爲特殊羣體的一員,本身就是一個新聞“賣點”,加上在博客上進行自我曝光,以及離奇、慘痛的經歷和報復社會的心理,更是爲這個“賣點”加料,特別是博客中的那句“我的人生既然已經爛了,那就要爛出名氣!”幾乎成爲媒體狂炒“閆德利”的根由。其次,“艾滋女”有279名性接觸者更是一大賣點。有的網站不僅大肆轉載博客發佈的通訊錄,還對此添油加醋,例如《“艾滋女”曝光279個性接觸者號碼 自稱很驕傲》,《閆德利曝光的不是性接觸者,而是寂寞?》。再次,“艾滋女”自曝色情圖片和視頻,也是吸引受衆眼球的一大賣點。有的網站調侃,這是繼2008年初明星豔照門事件後的又一次“豔照門”。還有的網站爲了滿足受衆的獵奇心理,專門轉載了這些色情圖片和視頻。 “艾滋女”事件中網站的這種浮躁心態應當引起人們的深入反思。#p#副標題#e#

傳統媒體獨立寒秋?

應當說,“艾滋女”真相較快地被揭示出來,是與傳統媒體的努力分不開的。10月18日,《新京報》報道,閆德利稱“網上的一切都不是真的”。19日晚,閆德利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20日,新華社的稿件見諸網絡。

不容迴避的是,也有一些傳統媒體匆忙介入而爲謠言推波助瀾。10月14日,南京某報刊登《“艾滋女”開博曝光數百性接觸者》一文,率先把“艾滋女”從網絡信息的海洋中打撈出來。這篇報道在網上廣爲流傳,不管是上網媒體,還是網上媒體,都大量轉載。10月16日,該報再報猛料,刊登《艾滋女閆德利再自曝 公佈“接觸者”只爲尋夫》一文,這篇文章同樣成爲了被爭相轉載、熱炒的對象。“艾滋女”事件中,報紙和網絡如同進行了一場接力賽:“艾滋女”首先通過網絡曝光,然後報紙介入,而後網絡又對報紙的失實報道大力轉載,形成惡性循環。

本來,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傳統媒體應該冷靜求證,謹慎介入,做好網絡信息的“把關人”,肩負起報道事實真相和正確引導輿論的職責。然而,某些傳統媒體偏偏忘卻了社會責任。南京某報在《艾滋女閆德利再自曝 公佈“接觸者”只爲尋夫》中稱:“本報前天報道了《“艾滋女”開博曝光數百性接觸者》之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昨天,記者與公佈性接觸者名單的當事人閆德利取得了聯繫,她表示自己已遭遇死亡恐嚇……‘每天在QQ上詢問我事情真相的人成百上千,我實在沒有時間一一回應。’在得知記者身份後,閆德利主動表示想聊一聊。”這段文字的字裏行間,有諸多地方令人質疑。首先,報道動機是什麼?記者報道此事,是爲了履行告知義務,還是藉機炒作?記者爲何在“通訊錄”公佈次日就不加鑑別地報道此事?“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可謂一語道破其炒作天機。其次,爲什麼不懷疑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從“在得知記者身份後,閆德利主動表示想聊一聊”的敘述可以看出,記者的採訪是採用QQ進行的線上採訪。在這種情況下,“閆德利”是真是假,顯然無法得到確認,爲什麼不深入調查?還有,“閆德利”博文開始聲稱要報復男人,隨後卻又改口說要尋夫,如此矛盾的說法爲何沒有引起記者的懷疑?

可見,在“艾滋女”事件中最初介入的報紙非但沒有進行深入調查,而且還加入炒作隊伍,成爲網絡媒體的“共犯”:先是對“艾滋女”開博曝光數百性接觸者進行報道,後又急於對事情進行挖掘,以至於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喪失專業品格,這是值得認真檢討的。在信息氾濫、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新聞從業人員更應該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保持客觀冷靜的頭腦,不跟風,不炒作,不迎合受衆的低級趣味。#p#副標題#e#

教訓不大,但足夠深刻

誠如一篇報道所言,“事件爆發、網絡熱傳、傳統媒體介入、公權力登場、真相大白……這樣的套路藉助網絡加速器飛速地完成周期,已經爲社會所‘習慣’。”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應當充分吸取“艾滋女”事件的教訓:

首先,加強網民的道德建設。博客的開放和自由,使得人人都能夠成爲信息發佈者,從而進入了公民新聞時代。然而,真正的公民新聞必須建立在公民的理性自覺與道德自律的基礎之上。因此,網民應當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自覺規範自身行爲,理性使用媒介,避免網絡暴力的出現。當然,一旦出現像“艾滋女”事件始作俑者楊某這樣的道德敗壞乃至違法者,就應當繩之以法,維護社會的公正秩序。

其次,強化媒體的“把關”職責。我國網民數量龐大,構成複雜,網絡傳播秩序僅僅依靠網民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網站還是傳統媒體,都應當充分行使“把關人”的職責,維護信息傳播的良好秩序。一方面,媒體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牢記自身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新聞從業人員應當加強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努力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拒絕報道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內容。

再次,健全互聯網管理制度。人類社會對互聯網的管理還處在摸索階段,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要有效應對網絡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必須健全網絡管理制度。例如,如何加強網絡監管,打擊網絡謠言,規範網絡倫理,保護公民權利,等等,都是值得從學理上加以討論和從制度上加以建設的問題。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