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中醫 > 這些疾病可通過艾灸調理

這些疾病可通過艾灸調理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些疾病可通過艾灸調理

1.平素容易感冒

取穴:足三裏穴:在左右小腿,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共兩穴。左右兩穴各灸5~10分鐘,可早晚各灸1次。

大椎穴: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柱棘突之間。共一穴。可早晚各灸1次,每次灸5~10分鐘。特別是天氣變化,易感冒的季節艾灸更有療效。

這些疾病可通過艾灸調理

2.手腳怕冷者

取穴:大椎穴、神闕穴、命門穴,足三裏穴,涌泉穴這五個穴位。

施灸方法:可早晚各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

3.鼻敏感

取穴:迎香,印堂,攢竹,陽白,太陽

施灸方法:因艾灸盒太大,面部艾灸一般不用艾灸盒,手持艾條懸灸,從迎香開始,就雙側,感覺熱了移到印堂,在到攢竹,陽白,太陽,面部灸下來大約30分鐘到1個小時

4.鼻炎

取穴:迎香穴,鼻樑,印堂,攢竹,陽白,太陽、肺俞,關元、神闕。

施灸方法:時間方面,可以循序漸進,以感覺熱爲度。可手持艾條懸灸。

5.哮喘

取穴:風門、肺俞、至陽、次髎、命門、腎俞、腰陽關、關元俞、神闕等區域。

施灸方法:先用兩根艾條一起在這些穴位,從上到下逐步艾灸一遍,這個時間大約是5-10分鐘左右,再有氣感明顯的穴位要多停留一會,這個手法是以激發經氣爲主,溫熱局部氣血,開通經絡。

6.類風溼性關節炎

取穴原則:類風溼局部施灸以阿是穴(即敏感點爲主),另外加腎腧,神闕,中脘。

施灸方法:開始灸的一段時間內,只灸病患局部,和腎腧區,每日一次,待局部症狀明顯緩解後,這幾個部位酌情輪流施灸。長期堅持,必有效果。

這些疾病可通過艾灸調理 第2張

7.頸椎病

取穴:主穴:風池,天宗,肩井輔穴:大椎,風府,曲池,合谷。

施灸方法:溫和灸以上穴位,每穴10-15分鐘,每天一次,10天爲一個療程,中間可休息兩三天。

8.虛寒性胃痛

取穴:胃經合穴足三裏,脾、胃之背俞穴脾俞、胃俞,胃經募穴中脘,

施灸方法:溫和灸以上穴位,每穴10-15分鐘,每天一次,10天爲一個療程,中間可休息兩三天。

9.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裏穴。

施灸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愛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爲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裏穴3~5分鐘。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爲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復發。

這些體質的人更適合艾灸

1、陰虛質

這類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脣紅微幹,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本體質秦伯未老中醫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爲本方有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不蠻補四大優點,且服後有食慾增進,精神輕鬆愉快的效果。

這些疾病可通過艾灸調理 第3張

2、陽盛質

凡強壯的,聲高氣粗的,好動的人,屬於陽盛體質。此類人平素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脈洪數有力,舌紅苔薄黃。本體質之人不易患病,一經患病,多爲急性病、暴發病。故飲食方面多用滋陰、清淡之品;運動量也要大一些,讓體內積蓄的陽氣盡快散發出去,條件許可,每天進行涼泉、溫泉水浴,須常清其過盛之熱,適當補其耗傷之陰。

3、氣鬱質

此類人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黃或蒼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動,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梗阻,如有異物;或氣上衝逆,頭痛眩暈;或腹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紅苔白,脈弦。這類人相當於現代所稱的抑鬱型或抑鬱質。藥物治療,以舒肝理氣爲主;平時應常去旅遊,以使心胸愉快,從而排除多愁善感的抑鬱狀態;多聽一些輕鬆、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緒;飲食上,適當喝一點酒。

4、痰溼質

平素身體肥胖,或嗜食肥甘,嗜睡惡動,口中粘膩。食量較大,多汗,既畏熱,又怕冷,適應能力差。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噁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接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身頭重困,關節疼痛重着,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苔多膩,常見灰黑,或舌面罩一層粘液,脈濡或滑。此類人宜多參加體育運動,讓疏鬆的皮肉變緻密結實一些。藥物方面,當用溫藥調補,飲食上,且勿過飽,忌肥甘厚味。

5、瘀血質

平素面色晦滯,口脣色暗,肌膚甲錯,常有出血傾向,皮膚局部有瘀斑,或身體某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塊,推之不動,舌質有瘀斑或瘀點,脈細澀,或結代。此類體質,重在氣血暢通,爲此,要常常加強體育鍛煉,飲食上多吃二些活血養血的食品,治療上應活血法瘀,並配以補氣行氣。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