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25輛順風車行程3700公里的別樣回家之旅

25輛順風車行程3700公里的別樣回家之旅

來源:爵士範    閱讀: 3.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胡蓓蕾在旅途中

一個人的“春運”

13天,3700多公里,搭了25輛順風車,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沒花一分錢。一名南京師範大學的大四學生以免費搭車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溫馨的“春運”之旅

胡蓓蕾想到了最壞的結果,遇人打劫,就放棄所有東西,只顧保命。他把一百塊錢用力地折了兩下,塞進了襪子裏,如果遇到搶劫,這將是最後的救命錢。

歷時13天,行程3700多公里,搭了25輛順風車,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沒花一分錢。當同學們還爲一張回家車票發愁時,這名南京師範大學的大四學生以免費搭車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溫馨的“春運”之旅。

看名字,以爲是個女孩子。然而,他卻是個身高一米八的帥小夥。短髮、瘦臉、小眼,架着一副黑框眼鏡,他見人就笑,兩眼自然地眯成了一條縫。

  

25輛順風車行程3700公里的別樣回家之旅

 

胡蓓蕾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溫馨的“春運”之旅

一路向西

一切均源於一部名爲《搭車去柏林》的紀錄片。片中主人公從北京出發,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搭車88次,最終抵達柏林。去年9月,胡蓓蕾看後難掩興奮,其中一句話便刻在的心裏: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去做了。

“如果能搭車回家就是一個非凡的經歷。”胡蓓蕾相信行萬里路遠勝讀萬卷書。多位同學勸他慎重,女友也急了:“你又不是探險家。”

的確,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有近4000公里,只靠搭車,並非易事。

胡蓓蕾祖籍江蘇,1歲時隨打工的父母搬到烏魯木齊,一直在那兒生活到19歲。他考上南京師範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這個要求嚴謹和細緻的專業其實不適合他有些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多才多藝。他是南京師大足球賽的最佳射手,是省級魔方速擰冠軍,還曾騎車從成都到拉薩。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看《搭車去柏林》之前,胡蓓蕾就已經成爲那種“想做就做”的行動派。這部電影,不過是催生了他另一次行動而已。

出發前,胡蓓蕾在地圖上仔細研究路程,突然有種感覺:順着312國道從南京一路向西,似乎是在重演20多年前的故事,父母帶着他,從故鄉出發,去創造新的“家鄉”。

2010年12月25日,西方傳統聖誕節。他出發了。

從南師大出發,坐公交車到312國道,他計劃當天至少要到合肥。沿着國道,他邊走邊攔車,走了半個多小時,進了路邊一座加油站。他預想,加油站應是搭車的最佳場所。他把搭車回烏魯木齊的想法告訴大車司機,司機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沒人願意拉他。一個司機甚至勸他,用學生證買張半價票,用不着這麼辛苦。一位好心的加油站工作人員也湊了過來,讓他趁着沒走出多遠,回到汽車站買票去合肥。

同齡人都不能理解的事,更無法向陌生的司機解釋。胡蓓蕾揹着紅黑相間的登山包繼續西行。兩個小時後,他不死心地又鑽進了一個加油站,仍然沒有結果。

繼續徒步前進。他還在不停地招手,似乎沒有人感覺到他的存在。“難道在中國搭車就是那麼難嗎?”三個小時後,胡蓓蕾有些不堪重負。他的揹包有50斤重,裏面有衣服、食品、帳篷和一雙解放鞋。他怕路走得太多,磨壞了腳上這雙綠白相間的新板鞋。

包裏還有一本凱魯亞克的《在路上》。這本書承載着他的夢想,他期待搭車的經歷,接觸有趣的人,聽到離奇的故事。書裏的經歷那樣輕鬆,怎麼在中國似乎就無法實現?“我當時真地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了。”胡蓓蕾回憶。

這時,他看到前面停着一輛正在檢修的卡車。他湊了過去,對正修車的師傅說明來意。師傅將信將疑地讓他坐進了駕駛室。師傅後來解釋說,當時看他滿頭大汗,學生模樣,不像壞人。一路上司機似乎也沒有把他當外人,一直跟他吐苦水:兒子不好好學習,沒有出息。胡蓓蕾無法分擔這些苦惱,他只剩下開心:終於有人肯搭我了。

胡蓓蕾發現,在服務區搭車的成功率遠大於加油站。

在合肥文集高速服務區,他相中了一輛奧迪車。展開招牌式的微笑,胡蓓蕾上前搭訕。沒想到,奧迪車主猶疑了一下,查看了他的學生證後,居然讓他上了車。

這成了胡蓓蕾13天旅行中最爲愉快的記憶。奧迪車主告訴胡蓓蕾,他曾在服務區被人騙過,因此會有戒心。

寂寞的旅途,狹小的空間,很容易讓人放下戒心,尋找溫暖的交流。事業有成的車主跟胡蓓蕾談起了心事,雖然成功,但他仍然覺得缺少朋友。胡蓓蕾則用自己的大學經歷交換。奧迪男搶過話茬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抖摟一空,甚至向胡蓓蕾傳授如何成爲成功人士,開上奧迪,住上豪宅。

當聽說胡蓓蕾是學電氣工程專業並即將畢業時,車主馬上打電話給做電氣工程的朋友,爲他推薦工作。因聊得投入,他們還走錯了方向,多開了一百多公里的冤枉路。可車主並不覺得冤枉,他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妻子:“今天我交了一個朋友。”分手時,他給胡蓓蕾留了一張名片和一句話:男人就要用事業武裝自己。

這名叫孫宏剛的車主後來回憶說,和胡蓓蕾在車上共同度過的5個小時使他感受頗深。“我覺得這孩子很有闖勁兒,現在這種有想法、有行動的大學生太少見了。”

經常在外闖蕩,孫宏剛覺得,旅途中往往需要這樣的“舉手之勞”。胡蓓蕾的搭車也成爲他的“經驗”。“這是一個建立相互信任的過程。”他說。

25輛順風車行程3700公里的別樣回家之旅 第2張

 

胡蓓蕾行程示意圖

溫暖的旅程

本來只是一次衝動而簡單的冒險,卻無意中成了胡蓓蕾瞭解和感受社會的機會。

在信陽服務區,他搭上了一輛重型卡車。兩位司機輪換開,他也很快與司機熟絡起來。司機們也毫無戒備地向他傾訴,一個不停地痛罵着罄竹難書的老闆,另一個適時做着補充。

感同身受後,胡蓓蕾非常理解卡車司機的辛苦。他形容坐卡車是“全身都不舒服”“渾身都痛苦”。在從信陽到西安600公里的路上,他搭乘一輛拉起重機的載重卡車,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整整十個小時,只在午飯時間短暫休息了20分鐘,下車後他整個人幾乎散了架。但相比起其他社會車輛,卡車司機又是最好說話的,尤其在人煙罕至的地帶,見到招手,卡車司機都會把車停下。

卡車司機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職業之一,不過司機們大多閱歷豐富,待人坦誠。一名張姓司機向胡蓓蕾講起第一次搭陌生人的經歷。若干年前,他和兩個同事到新疆拉哈密瓜,賣家託他捎帶上一個20歲的小夥子。加上這個小夥子就要超員,但礙於情面司機還是答應了。車開出新疆不久,就被交警罰了1500元。如果這樣下去,便是開一路,被罰一路,而他們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廣州。

不得已,張司機給了小夥子一百元錢,把這個搭車客送上了長途車才繼續上路。賣家得知後,就把罰款打到司機的銀行卡上,並承諾以後不再收他運瓜的信息中介費。“運一次要600塊呢!”

“人和人之間要有信任。”張司機說。這次特殊的經歷讓他對搭車人沒有別人的戒備心理,他會“見人招手就停”。

並不是每個司機都有奇特的經歷。不過,大概是駕駛生活很枯燥,大車司機個個都有傾訴的渴望,談論吝嗇的老闆和太低的工資是他們永恆的話題。

司機們也不太願意與胡蓓蕾合影。胡蓓蕾說,即便問姓名,司機們也不願透露,“他們都覺得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一位司機告訴胡蓓蕾,他們不是不想帶人,主要是擔心自己的安全,還怕發生意外要負擔責任。

這似乎也是在中國搭車難的癥結。除此之外,搭車有時還被認爲是非法運營。2009年,上海白領張暉在上班途中,好心搭載了一位自稱“胃疼”的“暗乘”,被閔行區城市交通行政執法大隊罰款1萬元。

搭車之餘,胡蓓蕾有時也能幫上忙。在西安時,他攔住了一輛麪包車。聽了他的解釋,車主並不想帶上他,但也並未立刻開走。胡蓓蕾發現車裏的七個人似乎爲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這輛坐滿維族老鄉的中巴車還是接納了他。上車後他才發現,乘客中只有一個人會講蹩腳的漢語,維族司機似乎也看不懂漢語路牌,他就順理成章地當起了嚮導。

  

25輛順風車行程3700公里的別樣回家之旅 第3張

 

胡蓓蕾與載他一程的司機合影

他不會維語,無法問車裏的人究竟怎樣達成讓他搭車的決定。因爲語言不通,很長一段時間車內陷於“冷場”。還是維族老鄉打破了僵局,邀請胡蓓蕾一起玩撲克牌,還與他分享家鄉的饢和蘋果。

2010年12月30日,“轉”了8次車後,胡蓓蕾到達蘭州。行者的落寞,對於一名23歲的年輕人或許有點殘酷。在蘭州的一個小招待所裏,他買了花生和啤酒,獨自慶祝。“這是路上第一次感覺到孤單。”

13天中,胡蓓蕾很少住宿,大多在高速服務區的大廳裏拼凳而眠,還睡過一次帳篷。餓了就吃些隨身帶的壓縮餅乾,泡上方便麪,出發前再把水壺灌滿。

簡陋的跨年夜之後,他迎來一路上心情最差的一天。在青海收費站,他手拿地圖不停地揮手,三個多小時都沒攔到一輛車,以至每有車輛繳費時,工作人員都會熱心地幫他問一句。

其實,在國外,搭車並沒有這麼困難。乘坐順風車的方法因國而異,在美英等國只需舉起一個拇指,在一些南美國家是手背向車,伸出食指。而在中國,卻沒有明確的規則,不停地揮手,有時是搭車,有時是求救,有時,可能是陰謀。

出發前,他預想在西部搭車會比東部容易。因爲民風質樸,人們更願意以提供幫助獲得滿足。事實正好相反。胡蓓蕾發現,發達地區的人雖多疑,但還能理解他的行爲。西部人似乎就覺得難以理喻,大多張口就要報酬。

在青海收費站攔車的三個多小時裏,胡蓓蕾說得最多的一句是,“我是學生,沒有錢。”但還有一位司機以爲是自己搭車費要得太高,曾兩次停下來,跟他討價還價。

不過感動都發生在最後。在世界風庫瓜洲,這個身高一米八僅60多公斤的男孩站在風中飄搖。一位司機滑行100多米將車停下,擺手讓他上車。胡蓓蕾後來回憶說:那一聲刺耳的剎車是他聽到的最美妙的聲響。在去往哈密的路上,搭車司機甚至怕他沒錢,還要給他一百塊錢當路費。最後一輛搭他的車,聽了胡蓓蕾的講述後,司機說:“上了我的車,就算到家了!”

父母知道兒子的“壯舉”後怒不可遏。他們都是生意人,不太願意將自己的命運交付陌生人。弟弟則給了他一個“中肯”的評價:“哥,你越來越二了。”

漫長的旅途後,胡蓓蕾歸納出四點搭車心得:臉皮足夠厚;心理承受能力強,不怕被拒絕;會陪司機聊天;帶幾張明信片送給司機。

有人認爲,胡蓓蕾此行或許可以成爲一次檢測中國人的信任感的行爲藝術。他本人並不贊同。“不是每件事都非要有意義。”他說,他從一開始就相信,“一定會有人願意搭我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他在博客中寫道:25輛車子,無數的好心人,是你們讓我相信在自己的天空可以飛得更高更遠。如果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來幫你。不要讓你的想法永遠只是個想法。

胡蓓蕾有一本中國地圖冊,每去一個地方,他都會事先撕下來,帶在身上。如今,他有一個夢想,在26歲之前,把這本地圖冊撕完。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