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追星病”是不是精神病

“追星病”是不是精神病

來源:爵士範    閱讀: 4.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追星病”是不是精神病

粉絲見到歌星偶像後流淚、暈倒是自主神經興奮所致,“追星病”是否符合精神障礙不能一概而論需分3種情況

近日,國內人氣少男組合TFBOYS現身杭州蕭山機場,吸引大量粉絲包圍追捧。現場人潮擁擠,竟然擠爆了玻璃防護欄,有粉絲腿部被玻璃碎片劃傷流血。這種追星狂熱古今中外有之,直到近年來神經科學才逐步解釋了粉絲們淚流滿面、當場暈倒等奇特現象。所幸,大多數年輕粉絲只是人格發育不成熟,在音樂的作用下感情失控,所謂“追星病”其實未達到心理病態或者精神障礙的程度。心理專家提醒,如果粉絲對歌星出現了“鍾情妄想”等精神症狀,就需要到醫院接受藥物治療了。

李斯特狂熱

1841年,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在柏林演奏鋼琴時,聽衆如癡如狂,如同歇斯底里發作。這種狂熱現象在他巡迴演出所到的每一個城市蔓延。在音樂會現場,隨身攜帶李斯特肖像的粉絲們包圍了他,爭搶他的手帕、手套等個人物品。一些女粉絲用小玻璃瓶收集他喝剩下的咖啡渣,用首飾盒裝他抽過的雪茄煙頭。

披頭士狂熱

1963年,英國披頭士樂隊到蘇格蘭等地巡迴演出,引發粉絲狂熱追捧。這些粉絲以十幾歲的女孩爲主,不僅購買披頭士發佈的每一首單曲,還穿上印着“我愛喬治”(披頭士主音吉他手)之類的羊毛衫參加演唱會。粉絲們大喊大叫,衝破警察的層層封鎖,只爲見到偶像一面,現場多人淚流滿面,不斷有人暈倒在地。

人類對音樂的熱愛在音樂作品的銷售中得到印證。美國科普作家、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生喬丹·劉易斯稱,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感覺良好,會忍不住踏着節拍,隨之舞動,感情變得激越。2001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用核磁共振掃描聽音樂者的大腦,發現音樂引發邊緣系統、中腦等區域興奮,意味着產生了愉悅的感受,與美食、毒品、性愛的作用相似。瑞典的一個研究發現,聽音樂的強烈體驗包括心跳加速、流眼淚,出現難以言表的感情,十分類似宗教體驗。音樂能令人平靜、放鬆,但也可以令人煩躁、衝動——以色列的科學家研究發現,足球比賽時球迷集體唱歌可激發罵人、打架、亂扔東西、破壞公物等衝動暴力行爲。

一般而言,哭泣意味着悲傷,暈倒意味着犯病,爲什麼歌迷也會有類似表現?劉易斯解釋說,大腦突然遭受強烈的感情衝擊,包括快樂或精神緊張後的放鬆,都會出現這些生理反應。原來,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負責控制心跳、出汗、興奮、冷靜、流淚等,是不受我們的主觀控制的。當粉絲親眼見到偶像時,經常會不禁流眼淚,就是這種神經興奮的表現。當自主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突然興奮,會令血管擴張、心跳減慢,導致血壓突然下降,歌迷於是就暈倒了。

歌星粉絲的狂熱追星行爲難以被別人理解,通常被斥爲“無聊”、“教育失敗”、“歇斯底里發作”等。然而,《英國臨牀心理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稱,披頭士的粉絲在人格心理測驗中的癔症(即歇斯底里)得分並不高,也沒有發現精神問題的傾向。研究人員認爲,追星狂熱是一過性的反應,是青少年相互影響的產物,可以滿足他們特殊的情感需要。

近年來這種狂熱被稱爲“追星病”,其實質是不是精神病?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爲科主任王德民稱,精神障礙的特點是發病會影響到自己以及周圍人的生活。

“追星病”是否符合精神障礙不能一概而論,可分爲3種情況:

1.很多粉絲是青少年學生羣體,他們的心理單純幼稚、人格發育不成熟,把歌星視爲偶像楷模,把自己的行爲標準向他們看齊,但只要他們的行爲符合規範就是正常的。建議這些粉絲剋制自己的狂熱衝動行爲,加強道德修養。

2.有的粉絲把歌星視爲自己的愛慕對象,甚至是擇偶對象,希望能夠得到歌星的物品、與歌星見面,到達不能自拔的程度時甚至放棄學業,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建議嚴重者需要做心理治療,例如認知治療。

3.極少數粉絲除了上述表現外,還出現各種精神症狀,例如對歌星產生鍾情妄想,即認爲對方愛上了自己,對此堅信不疑,於是反覆追求、糾纏對方,甚至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爲。這就屬於精神障礙了,常見的有偏執型精神障礙,患者需要到醫院精神科進行藥物治療。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