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認識不清 “腳氣”難除

認識不清 “腳氣”難除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腳氣”,也叫“香港腳”,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患上“腳氣”時,雙腳趾間或足底、足側可出現發紅、起水皰、脫皮現象。在溫暖潮溼的季節。

認識不清 “腳氣”難除

如春夏,腳部可出現輕度到重度的瘙癢;在冬天,部分人腳部可出現肥厚、粗糙、“開冰口”現象;如搔抓劇烈,還可繼發細菌感染,如丹毒、淋巴管炎、蜂窩織炎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既然“腳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那麼針對引發感染的真菌進行抗菌治療,應該就可以治癒“腳氣”。既然如此,爲什麼每年還會有那麼多“腳氣”患者複診呢?原因在於人們對之還存在不少認識誤區。

診斷不清,就行治療  千萬不要想當然的認爲發生在足部的疾病都是“腳氣”。其實發生在足部的疾病有多種多樣,真菌感染引的 “腳氣”只是其中的1種。

“腳氣”的診斷很簡單,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從臨牀表現即可診斷,八九不離十,但仍需與其他疾病相鑑別,如溼疹、掌跖膿皰病等。

因此,醫生往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真菌的顯微鏡下檢查或培養,這樣既可診斷“腳氣”,也可排除其他疾病。

只有在診斷明確的情況下進行治療纔是有意義的,否則,要麼治療無效,要麼因治療方向相反而引發“腳氣”加重。

只顧止癢,不找病根

“腳氣”發作時,患者往往瘙癢難忍,恨不得將皮膚換了,因此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已買藥或用他人推薦的“偏方”進行止癢處理。不可否認,有些藥物或偏方確實可以臨時止癢。可是,在一時的痛快背後,這些藥物或偏方往往可加重“腳氣”或引起更嚴重的接觸性皮炎。

症狀緩解,不再用藥

引起“腳氣”的真菌相當頑固,抗真菌治療一定要合理、足量。針對不同類型的“腳氣”,治療的時間要求會有所不同,但有一原則是相同的,那就是症狀完全緩解後,仍應堅持再塗藥一週,以免“腳氣”死灰復燃。

只治“腳氣”,不顧甲癬

部分“腳氣”患者,很有可能同時患甲癬,即俗稱的“灰指(趾)甲”。同時患了“腳氣”和甲癬的人,由於某些原因,如經濟不允許或認識上不到位,往往只治“腳氣”,對甲癬不管不顧。

這種“顧此失彼”的治療方法,實不可取。患了甲癬的指(趾)甲相當於一個“種子庫”,即使治好了“腳氣”,甲癬這個“種子庫”仍會隨時將真菌重新“播種”到足部皮膚上,因此,只治“腳氣”而不管甲癬,是沒法徹底治癒“腳氣”的。

只重治療,不重預防

搞清診斷,合理、足量用藥,“腳氣”是完全可以治癒的。但是,平時不注意衛生習慣的養成,“腳氣”很容易復發。從一定意義上講,預防“腳氣”復發比治療更爲關鍵。

首先,穿過的鞋襪要進行消毒,如暴曬,或乾脆棄之,平時應勤洗腳、勤換襪鞋,穿透氣鞋,保持局部乾燥。  其次,不用別人的鞋襪、腳盆和擦腳布,家人有“腳氣”的,應同時治療。

再者,手足多汗者可在局部撲痱子粉、枯礬粉等,洗腳後要用毛巾擦乾。

最後,“腳氣”經常反覆發作者,可用一些中藥熬水泡腳,如百部、苦蔘、蛇牀子等;也可穿一些有抗真菌作用的鞋襪,或在鞋襪中撒一些達克寧散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