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防癌體檢到底有沒有用

防癌體檢到底有沒有用

來源:爵士範    閱讀: 3.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着社會上得癌的人越來越多,我真擔心自己也會有這麼一天。”10月30日下午,正在北京市朝陽區西大望路附近的某私立健康體檢中心做防癌檢查的趙迎觀這樣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今年44歲的他,發現自己對癌症有着越來越恐懼的心理,單位每年組織一次的健康體檢也不能讓他安心:“那些都是常規檢查,誰能保證只要我正常就不會得癌?”的確,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癌症患者常規體檢都測不出來。像趙迎觀一樣,每年都有不少人爲了給自己吃一顆“定心丸”,在社會上花樣繁多、價格參差不齊的防癌體檢中選擇一種。但是,防癌體檢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幾百元到幾萬元一次的防癌體檢,到底哪個更有用?

防癌體檢到底有沒有用

防癌體檢五花八門

趙迎觀所做的這次防癌體檢,是和500多人一起,在某網站上團購的。它主要包括腫瘤篩查和血液腫瘤篩查兩大項,原價1935元,現價488元。記者當天在該體檢中心的接待大廳裏看到,等候檢查的人密密麻麻擠滿了所有角落,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該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到500元的價格,在防癌體檢中算中等。他們的“腫瘤篩查”包括:腹部及子宮附件彩超,主要篩查肝、膽、胰、脾、腎、子宮、附件、膀胱腫瘤;甲狀腺及乳腺彩超,篩查甲狀腺和乳腺腫瘤;TCT檢查,篩查婦科腫瘤;外科檢查直腸指診,篩查直腸腫瘤;胸片,篩查胸部腫瘤;尿常規,篩查泌尿系統腫瘤。而“血液腫瘤篩查”則通過血液中各種腫瘤標誌物的含量,能看出來你是否患有肝癌、肺癌等十幾種癌。“一般人查這兩大項就足夠了,完全能查出是不是患有癌症!”該中心負責人說。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北京近百傢俬立體檢機構中,大多數都推出了防癌體檢套餐,價格從幾百元到一兩萬元不等。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公立的三甲醫院也都有自己的體檢中心,其中防癌體檢也是備受關注的項目。對於30歲以下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大多認爲“癌症離自己很遠”,沒有想過做防癌體檢;30歲—40歲人羣中,超過五成人“對防癌體檢比較關注”,但真正去做的不到三成;40歲以上人中有近一半人做過防癌檢查。在所有被訪者中,近八成人面對多種多樣的防癌體檢項目,覺得“無從挑選,希望得到指導”。

“最重要的不是怎麼查,而是誰給你查”

一滴血究竟能否查出癌症?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告訴記者,如果血液中腫瘤標誌物數值升高,確實表示健康出現一定的問題,但並不能確定是患了癌,需要再次做針對性的檢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檢驗科主任張青雲也認爲,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如果有異常,可能有很多原因,不能光靠幾項檢查就說明一定患了癌症。“事實上,在臨牀上,通過血液檢查腫瘤標誌物大多用於對已經患有惡性腫瘤的人進行預後判斷以及治療指導,而不是早期腫瘤的篩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明說。

防癌體檢是一個由大到小篩查腫瘤的過程,和普通體檢相比,它更具有針對性,發現問題後將範圍一步步縮小。李明認爲,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醫生。在防癌體檢中,專業的醫生會仔細詢問被檢查者的身體狀況、既往病史和家族遺傳史等,針對具體情況做相應檢查。進行防癌檢查的醫生必須具有豐富的臨牀診斷和治療惡性腫瘤的經驗。“比如簡單的肛門指診,很多體檢都會做。實際上一半以上的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異常都能通過手指摸出來。可惜,即使是在防癌體檢中,也不是所有醫生都具有‘摸出癌’的豐富經驗。”

“可現在很多體檢機構都走形式、走過場,以牟利爲主。”何裕民說,上海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某銀行老總在某私人體檢機構檢查完,結論是完全健康,但一個月後,他死於肝癌晚期。“這就是明顯的體檢醫生不專業、不敬業的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袁鳳蘭教授也強調,對於有家族腫瘤史的癌症高危人羣,更需要有豐富臨牀經驗的醫生進行專業檢查。

選適合自己的防癌檢查

“90%的癌症早期沒有症狀,90%的早期癌症靠專業普查來發現,90%的癌症患者有了自覺症狀到醫院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失去了治癒的最佳時期。”因此,袁鳳蘭認爲,進行定期專業的癌症檢查,現在仍是人類抵禦癌症的最佳方法,關鍵是要選擇具有檢查、診斷、治療系列服務的體檢中心或醫院進行篩查。35歲—60歲的人,每年應做一次防癌體檢,有腫瘤家族史的特定高危人羣則應每年做1—2次。

防癌檢查並不是項目越多越好。關鍵要有針對性。袁鳳蘭指出,男性要特別注意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大腸癌和胰腺癌的徵兆;女性則要注意檢查乳腺癌、宮頸癌和卵巢癌。張青雲也提醒,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兩年後,最好進行宮頸癌篩查,並堅持一年一次;月經異常、過晚婚育、有家族史、濫用雌激素、精神壓力過大的女性,則應重點進行乳腺癌檢查;中老年人、嗜煙者,則是肺癌篩查的重點人羣,應每半年至一年查次胸部X線或CT。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