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排便習慣改變小心是結直腸癌

排便習慣改變小心是結直腸癌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在大城市,它已成爲惡性腫瘤的“老三”。以上海爲例,30年來,病人人數增加了5倍多,而且,年輕人的發病率大幅度上升。更嚴峻的情況是,很多人發現結直腸癌時多爲晚期,治療效果欠佳。

排便習慣改變小心是結直腸癌

大便習慣改變,要警惕

要提高結直腸癌的療效,關鍵在於早期發現與治療。結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便血(佔48%~68%)和腹痛(佔21%~55%),這一般都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另一種症狀——大便習慣的改變,由於司空見慣,則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警惕。

事實上,大便習慣的改變(包括腹瀉、便祕、便頻、腹瀉便祕交替)在結直腸癌病人中並非少見,如上海的數據:結直腸癌病人中,出現便頻者達28%~50%;而廣州的數據顯示,腹瀉及便頻者達15%,以便祕爲突出症狀者亦時有所見,特別是直腸癌病人,可高達60%。

一般來說,健康人的排便次數爲每日1~2次,或1~2日1次,多爲成形便或軟便;少數人的排便次數可達3日1次,糞便多爲半成形或臘腸樣硬便。

結直腸癌病人,如果腫瘤刺激腸黏膜導致體液滲出,滲液在腸腔內積存過多而刺激腸道蠕動增加,就會出現腹瀉。若腫瘤伴發炎症、壞死並引起腸腔阻塞,則會延長糞便的通過時間,引發便祕。

腹瀉或便祕,由腫瘤位置決定

產生腹瀉還是便祕,主要與腫瘤在結腸的位置有關。腹部右半側結腸(包括盲腸、升結腸、部分橫結腸)腸腔較寬大,移動性較大,故早期癌症多表現爲腹瀉(約20%),或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

而腹部左半側結腸(包括部分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因其腸腔不如右半側結腸寬大,且乙狀結腸腸腔狹小,又與直腸成銳角相連接,故一旦長有腫瘤,多出現頑固性便祕,也可有便頻,容易發生慢性進行性腸梗阻。

腫瘤出現在直腸(直腸癌)時,腫瘤表面的潰瘍繼發感染刺激直腸,會導致便頻,每日總想排便,可達十餘次,且所排出的糞便變細,帶黏液,量也甚少。病人常有排便不盡感。

當然,排便習慣的改變亦常受到飲食質量及種類、多種常用藥物、致病微生物感染乃至精神情緒的影響。但排除這些因素而發生持續性、頑固性腹瀉(含便頻)或便祕者,尤其是那些以前沒有腸道症狀的人,以及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羣,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定期腸鏡檢查很必要

結直腸癌雖然病因仍然不明確,但是,我們已經掌握了它的發生發展規律,結直腸癌並不是直接從正常的腸粘膜變化而來的,從正常的腸粘膜到腸癌還要經過一個癌前病變階段,也就是腸息肉階段,這一階段大概需要2-7年時間。只要能在這一階段查出並切除腸息肉,也就能阻斷癌變進程,避免癌症的發生。大便潛血拭驗、直腸指診檢查和電子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的可靠手段,電子腸鏡還能同時進行腸息肉切除。因此,只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就能有效地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腸鏡檢查在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某些特定人羣中已列爲常規體檢項目。對癌症家族成員,既往有腸息肉病的人,經常有胃腸不適症狀的人,以及45歲以上的正常成年人要求每年作一次大便潛血拭驗和直腸指診檢查,每隔2-3年作一次電子腸鏡檢查,這樣就能夠發現絕大部分的結腸癌的癌前病變,還能切除腸息肉,使我們免於結直腸癌的困擾。因此,我們說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