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藥品 > 臨牀中藥用量是否要限定

臨牀中藥用量是否要限定

來源:爵士範    閱讀: 9.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劑量,事關中醫療效,然而劑量,又是中醫的不傳之祕。近年來,當大多數臨牀中醫師還在四平八穩地開着劑量在10-15g間遊移的“調理方”時,有這麼一羣中醫師,或名老中醫,或民間草根,或大學教授,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大劑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傳爲佳話,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仝小林以60g黃連、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醫張炳厚用100g黃芪治療眼瞼下垂,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小兒病同成人藥量,屢屢顯效……

臨牀中藥用量是否要限定

    這些敢於突破《藥典》、不走常規路線的中醫人,並非標新立異,而是確確實實的療效給了他們十足“底氣”。當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這種用法日趨普遍,人們不禁思考:相比“藥少而精、效專力宏”的經方原旨,現在臨牀普遍的小劑量、多味藥的處方,是否過於平庸和求全?對當今大劑量用藥屢起沉痾的現象,我們該怎樣理解和看待?

    僅僅把大劑量作爲一種學術流派嗎?還是尋根溯源,迴歸本意,將教科書的“經方一兩摺合3g”更改爲10g或15g,普遍加大經方劑量?

    或者從實驗角度出發,研究其量效關係,以求科學證據?11月5日,在中醫雜誌社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管理處主辦的“經方藥物劑量及現代臨牀應用研討會”上,十幾位中醫臨牀、中藥、文獻等領域專家,圍繞這一話題,討論得如火如荼。

    臨牀中藥用量是否要限定

    中醫人都知道“用藥如用兵”,中藥劑量這幾兩幾錢的差異是最有講究的。然而一項調查發現,某醫院的千份處方平均用藥18種,劑量都在5g~15g之間,頻率最高的是10g,從未出現4g、7g、13g等劑量。

    中國中醫科學院餘瀛鰲說,從中醫文獻看,明代以前的方劑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後的劑量,就基本同現在了。經方劑量後世究竟折算多少,從3g到16g,多種意見始終沒有統一。而通行的教材,則採取“古之一兩即現之一錢”,三兩摺合9g的做法,爲了方便,臨牀開方常用10g。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藥研究所肖小河認爲這種現象原因有三:一是醫生不敢超越《藥典》,怕擔負法律責任;二是沙鍋容積有限,中藥煎煮需加10倍的水,而處方通常在10味以上,這限制了每味藥量都不可能太多。三是中庸和諧思想,使藥量不會過於峻猛。但是,“這種用量,幾乎是忽視了中藥的量效關係。”

    加大中藥劑量是提高臨牀療效的重要途徑。從藥材角度看,中藥也存在耐藥性問題,何況由於盲目引種,中藥材的道地性減弱;傳統文獻中,補陽還五湯等大劑量應用屢見不鮮;清末的“火神派”也重用附子、乾薑上百克治療危重急症;從有效成分分析,如青蒿素治療瘧疾需口服1g有效,按0.5%的含量分析需用藥材200g,遠超過藥典規定的9g,此外當代中醫的大劑量用藥經驗等,都證明“加大中藥用量可能是提高中醫藥臨牀療效的重大舉措”。

    中醫臨牀處方儘可能“味少而劑重”,這樣既可以“藥專而力宏”地針對性治療疾病,也有利於進一步開展新藥開發和基礎研究。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