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藥品 > 陰維脈

陰維脈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陰維脈

起於小腿內側,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會於頸部。

陰維脈

聯繫臟腑:心包、腹。

主要病候:心痛,憂鬱。

交會腧穴:築賓(足少陰經)、府舍、大橫、腹哀(足太陰經)、期門(足厥陰經)、天突、廉泉(任脈)。

築賓(足少陰經)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解剖】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脛神經本幹。

【主治疾病】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腎俞穴、關元穴治水腫;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配承山穴、合陽穴、陽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癱;配水溝穴、百會穴治癲、狂、癇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陰維脈郄穴。

【穴義】足三陰經氣血混和重組後的涼溼水氣由此交於腎經。

府舍

【特點】: 脾經。 肝經。 陰維。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衝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腹痛,疝氣,積聚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大橫

[概述]中醫鍼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太陰脾經。

[定位] 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主治]泄瀉,便祕,腹痛。用於治療氣血瘀滯化熱引起的便祕、腸癰、以及虛寒洞泄、着涼腹痛、體虛多汗。有除溼散結、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的作用。

[配伍]配天樞、足三裏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1~2寸。短刺0.5~1.5寸。

[附註]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腹哀(足太陰經)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祕,痢疾。

配合:配氣海治腸鳴。

操作:直刺1~1.5寸。

穴義:脾經水溼在此沉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由穴內滿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濁。

附註: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期門(足厥陰經)

穴義:天之中部的水溼之氣由此輸入肝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衝擊肝、脾。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

主治疾病: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飢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散行於天之中部的溼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穴外進入穴內後循肝經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溼風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天突

治法: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解剖: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爲胸骨舌骨甲狀肌;布有皮下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層爲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後方爲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氣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嘔逆、癭瘤、梅核氣。

功效:寬胸理氣、通利氣道、降痰宣肺。

操作:先直刺0.2~0.3寸,然後將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後方刺入1~1.5寸。

臨牀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咽喉炎、甲狀腺腫大、食道炎、癔病等。

配伍:配定喘、膻中、豐隆,宣肺降氣化痰,治哮喘;配內關、中脘,理氣降逆和胃,治呃逆;配涌泉、內關,降氣通絡,治失語。

廉泉(任脈)

【解剖】在甲狀軟骨和舌骨之間,深部爲會厭,下方爲喉門,有甲狀舌骨肌、舌肌;有頸前淺靜脈,甲狀腺上動、靜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有舌下神經分支。

【主治疾病】舌下腫痛,舌根急縮,舌縱涎出,舌強,中風失語,舌幹口燥,口舌生瘡,暴喑,喉痹,聾啞,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功能作用】收引陰液。

【人體穴位配伍】配金津穴、玉液穴、天突穴、少商穴治舌強不語、舌下腫痛、舌緩流涎、暴喑。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留針;可灸。

【附註】陰維、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天之下部的水溼之氣。

【運行規律】進一步冷降後下行承漿穴。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