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中醫 > 中醫治療痛經偏方大全

中醫治療痛經偏方大全

來源:爵士範    閱讀: 5.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歸白芍治痛經

【功能主治】主治痛經。

【偏方組成】當歸20克,白芍30克,赤芍、五靈脂、元胡、香附、荔枝核、懷牛膝、川芎各12克,吳茱萸、肉桂、澤蘭、紅花、甘草各8克。

中醫治療痛經偏方大全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每次於月經前5天開始用藥,服至月經來潮時停服。連續服2~3個月經週期。

【病例驗證】用本方治療痛經患者140例,其中治癒135例,顯效4例,無效1例。

溫經散寒湯治痛經

【功能主治】溫經化瘀,散寒止痛。經前或經時小腹擰痛或抽痛,涼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熱痛減,經行量少,色黯有血塊,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

【偏方組成】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朮12克,紫石英20克,五靈脂12克,金玲子10克,葫蘆巴6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葉6克。

【用法用量】經行腹痛開始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加減】本方適宜於寒溼搏於衝任所致痛經。如受寒重者,可加吳茱萸,桂枝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紅花之類。

【病例驗證】崔某,女,19 歲。暑月經行,不避生冷瓜果,寒溼傷中,凝滯胞脈,故經行腹痛,連及脘腹,泛噦乾嘔;經期延後,挾有紫黑血塊,淋漓七、八日始淨;舌質淡、苔白滑、舌尖邊有紫黯瘀黑,脈沉弦。綜合脈症,乃中州寒溼,影響胞脈所致的經遲痛經。應師法溫經散寒湯之義。治宜溫中、活血、通經:高良薑、制香附各9克、吳茱萸3克、小茴香6克、當歸、川芎各9克、生蒲黃(包煎)9克、五靈脂9克、陳皮、白朮、法半夏各9克、服三劑後,疼痛大減,經色轉紅,血塊消失,藥已中的,守方再服三劑。服後月經淨,精神好轉,食慾漸馨。囑服艾附暖宮丸善後。按:暑月貪涼,寒溼傷中,中陽不振,濁陰用事,當血液下注血海,暗隨其下,停滯胞脈,經行之時,乘機內發,而成經遲痛經之症,今取高良薑、制香附、吳茱萸、小茴香等溫中行氣,當歸、川芎、失笑散等活血通絡,故收立竿見影之效。

丹蔘芍藥湯治痛經

【功能主治】蛻膜樣痛經,症屬寒凝胞宮、瘀阻不通,不通則痛。

【偏方組成】丹蔘、赤芍、烏藥、香附、五靈脂、山楂、延胡索、木香、三棱、莪術各10克,吳茱萸3克,肉桂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病例驗證】白某,女,20 歲,未婚。自15歲月經初潮起,每次行經小腹部呈持續性劇痛,甚則肢冷汗出,泛惡嘔吐,小腹腰背涼感,喜按喜暖,經期準,經量多,色紫有血塊或如爛肉樣片狀物排出(曾作病理切片診斷爲大片內膜組織),血塊排出後痛減,血量亦漸減少,舌紅有紫氣,脈細弦。現月經將臨,治當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脫膜散加味主之,服上藥7劑後月經來潮,量較前減少,腹痛明顯好轉未嘔吐。以後每於經前服上方,連續3個月經週期,痛經告愈。

柴胡通經湯治痛經

【功能主治】主治痛經。

【偏方組成】柴胡10克,香附10克,陳皮10克,鬱金1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元胡15克,小茴香6克,烏藥12克,益母草15克,丹蔘15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早晚服下。於經前5天開始服藥,6劑爲1療程。連續服用3個月經週期。

【病例驗證】謝某,女,27 歲。未婚,有痛經史8年,14歲月經初潮,每次月經來潮前小腹脹痛,時輕時重,劇痛時不能站立,臥牀翻滾,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噁心嘔吐,不欲進食,月經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血塊,胸肋及兩乳房作脹,煩躁,舌質紫黯,邊有瘀點,苔薄白,脈沉弦。屢服西藥治療無效,現月經來潮,上症復現。辨證爲氣滯血瘀痛經,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用通經湯加蒲黃、五靈脂各9克,附子、艾葉各6克,橘核12克。服藥3劑,諸症減輕。下次月經前守方服5劑,痊癒,諸症消失。經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當歸赤芍治痛經

【功能主治】清熱消腫,行瘀止痛。主治痛經。屬熱性者經行腹痛,往往於經行第一天腹痛甚劇,或見血塊落下則痛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

【偏方組成】當歸1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大生地12克,紅藤30克,敗醬草20克,金鈴子10克,炒五靈脂12克,炙乳沒各5克。

【用法用量】先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經行腹痛開始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加減】證見膜樣痛經,腹痛劇烈兼見嘔吐者,加服輔助方:川連5克、川貝母粉10克、公丁香5克、肉桂3克,四味共研細末,分成5包,每日1包,分2次沖服,吐止即停服。平日可加服逍遙丸,每服6克、日服2次。

【病例驗證】楊某,女,29歲。痛經久而不愈,腹痛痛於臍下小腹部,來潮第一天腹痛甚劇,及至發現膜樣脫落前又見一陣劇痛,繼而血塊落下則痛減,舌質紅,脈弦,確診爲熱性痛經。於經行前以上方服7劑,服用兩個月後,痛經減輕。服用3個月後,痛經病癒。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