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復旦研究生之死 真正的毒藥叫“成功”

復旦研究生之死 真正的毒藥叫“成功”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復旦醫學院研究生黃洋被人投毒致死。4月16日,上海公安局文保分局向記者證實,黃洋同寢室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4月13日被警方帶走,現已被刑事拘留,其作案動機仍在調查。黃洋和涉嫌投毒者林某均爲復旦大學醫學院在讀研究生。(4月17日現代快報)

復旦研究生之死 真正的毒藥叫“成功”

據報道,以同屆分數第一的成績剛剛考取五官科方向博士研究生的黃洋,父母都是下崗職工,家庭經濟困難。黃洋整個大學和研究生期間的費用都是自己掙的。2010年,黃洋曾跟隨復旦慈善社團“圓夢墨脫”前往西藏墨脫爲當地小學支教。品學兼優的復旦研究生黃洋的離去,讓人感到悲傷。同室操戈的林某手段之惡劣,讓人憤慨。

高校惡性傷害事件,復旦研究生之死不是第一例。早在1994年,清華大學女大學生朱令鉈中毒,懷疑同宿舍同學投毒,至今未結案;2004年,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爲和室友打牌口角,新生不滿將舍友及相關同學殘忍殺害;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學生常某與同學關係緊張,向同學水杯中投毒,導致3名同學中毒。

同窗之情本是這世上最純潔的友情之一。同室操戈的背後有着怎樣的原因?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邱建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投毒者林某是中國最優秀高等學府的頂尖人才,“只不過過於追求成果、效率,忽視了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情感互動交流。”邱建新教授的這番話,一語道破天機。

復旦大學研究生之死,暴露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問題,整個社會對“成功”的如癡如狂也難辭其咎。當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特別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顯得空泛無力,甚至缺失。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各種媒體上和影視作品中,到處充斥着虛榮、享樂、拜金的幻象,“功成”爲第一價值尺度。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喪失了應有的道德底線,宣揚“不擇手段地出名就是牛逼”的反道德價值觀,少數老師甚至在課堂上公開對學生宣揚“不成功不要來見我”的所謂成功哲學。《新週刊》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是一個物質豐盛、詩意寡淡的時代,一個盛產億萬富翁、欠缺生活家的時代,一個“有一種毒藥叫成功”、而人人飲鴆止渴的時代,一個集體沉迷於高速工作、功利社交、名牌消費的時代。

扭曲的價值觀甚囂塵上,無時無刻不在毒害着年輕人,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復旦研究生投毒悲劇中的雙方其實都是受害者,某種程度上都值得同情。同情之餘,全社會都要深刻反思: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有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有沒有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給予他們必要的關心,給予他們必要的免疫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當務之急,必須扭轉當前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現象,讓教育迴歸求真育人的本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