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外科 > 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的原因有哪些?

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的原因有哪些?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臨牀類型

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的原因有哪些?

(1)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動脈系統的TCIA較椎-基底動脈系統TCIA發作少,但持續時間較久,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最常見的症狀爲單癱、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單眼視力障礙等,亦可出現同向性偏盲及昏厥等。

主要表現爲:

①單眼突然出現一過性黑蒙,或視力喪失,或白色閃爍,或視野缺損,或複視,持續數分鐘可恢復。

②對側肢體輕度偏癱或偏身感覺異常。

③優勢半球受損出現一過性的失語或失用或失讀或失寫,或同時面肌、舌肌無力。

④偶有同側偏盲。其中單眼突然出現一過性黑蒙是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特徵性症狀。

(2)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椎-基底動脈系統TCIA較頸動脈系統TCIA多見,且發作次數也多,但時間較短。主要表現爲腦幹、小腦、枕葉、顳葉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經缺損症狀。

主要症狀有:

①最常見的症狀是一過性眩暈、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穩。

②一過性視物成雙或斜視、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視野缺損等。

③一過性吞嚥困難、飲水嗆咳、語言不清或聲音嘶啞。

④一過性單肢或雙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

⑤一過性聽力下降、延髓性麻痹、交叉性癱瘓、輕偏癱和雙側輕度癱瘓等。

⑥短暫性完全健忘,表現爲記憶力全部喪失,但神志清楚,說話書寫及計算能力保持良好。

⑦少數可有意識障礙或猝倒發作。

頸動脈系統TCIA比椎-基底動脈TCIA更容易發展爲完全性腦血管病,且反覆發作,尤其是短期內反覆發作,危險性更大。以上兩系統發作時的症狀大多不全出現,往往出現兩三個症狀,約10%的TCIA患者可能出現兩組並存的症狀。有10%~75%的TCIA發作幾天後可能發生腦梗死。

(3)特殊類型的TCIA:近年來隨着CT和MRI在臨牀上的廣泛應用,發現多量TCIA患者存在小竈性腦梗死損害,國外學者報道腦CT掃描檢查表現爲低密度梗死竈者佔10%~40%,而MRI檢查有腦實質改變者可高達84%,因而提出應以“有短暫性神經體徵型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TTS)”描述那些臨牀上符合TCIA,但腦CT掃描或腦MRI檢查顯示有腦梗死的病例。

2.病程 一般頸動脈TCIA發病1個月內約有半數、5年內有25%~40%患者發生完全性腦血管病,TCIA病史越長,梗死機會越大,腦CT掃描和腦MRI檢查發現腦梗死機會越多。約25%腦梗死患者病前有TCIA發作史。約1/3的TCIA發作的患者可以自然消失或繼續發作。

3.多數學者認爲TCIA是腦梗死的先兆,部分學者認爲TCIA是缺血性腦血管病。人們把侷限性腦功能障礙發作持續不到24h者歸屬於TCIA。

TCIA是腦血管病綜合徵的變異型,可能相當於無腦梗死的短暫性腦缺血或者是臨牀迅速完全恢復的小梗死。某一支腦血管反覆缺血發作,可能引起相當部位的腦梗死。部分TCIA患者,如果症狀和體徵持續24h以上,在隨後數天內就會穩定或部分恢復,稱之爲完全性卒中,而部分患者可以在24h後不斷進展惡化,稱之爲進展性卒中。腦梗死在病理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內囊及其周圍結構是腦動脈供血的交界區,常處於低血流灌注狀態,加之管壁粗糙、管腔狹窄,使腦穿通動脈易於形成血栓,進而發生腔隙性梗死。如果影像上發現了梗死竈,並且與臨牀TCIA一致,便可診斷爲腦梗死或多發性腦梗死。對於TCIA發作,腦CT掃描見到腦梗死竈,可診斷爲腦梗死,即TCIA型腦梗死。這說明TCIA和腦梗死有極其密切的關係。部分TCIA患者腦CT掃描和腦MRI檢查可發現梗死竈。因此,腦CT掃描是診斷腦梗死最常用、最有價值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它可以爲臨牀及時有效的治療提供依據,所以凡臨牀診斷TCIA的患者均應進行腦CT掃描。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主要是依靠詳細病史,即突發性、反覆性、短暫性和刻板性特點,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而診斷,必須排除其他腦血管病後才能診斷。主要臨牀特點是:

1.突然的、短暫的、局竈性神經功能缺失發作。

2.以上諸多症狀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即完全恢復正常,少數患者持續到十幾小時,但均在24h內恢復正常,無神經系統後遺症。

3.局竈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主要有 ①頸內動脈系統症狀主要有:偏癱、偏身麻木、感覺減退、視力障礙。②椎-基底動脈症狀有:眩暈、頭痛、耳鳴、眼前發黑、面部麻木、四肢無力、飲水嗆咳、說話不清。

4.上述症狀可以反覆發作。

5.可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如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等病史。

6.發作間歇期無神經系統體徵。

7.腦CT掃描、腦MRI檢查不能證實有腦血管病的證據。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