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美食 > 經常煲中藥你煲的是否正確 煎藥服藥時間有講究

經常煲中藥你煲的是否正確 煎藥服藥時間有講究

來源:爵士範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煲中藥對大家來說,其實是一件技術活,對大家的健康恢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部分廣東人都是“中藥粉”,所以家家戶戶都有煲中藥的經歷。很多人以爲中藥嘛,放水煮開一會喝就是,哪來那麼多講究?其實不然。中藥煎服講究多,掌握其中的要點,藥效增加、治療效果好,若是馬虎對待則可能令藥效減半,療效大打折扣。下面和一起來看看吧。

經常煲中藥你煲的是否正確 煎藥服藥時間有講究

1、煎藥容器選擇

瓦罐、砂鍋、搪瓷器皿、不鏽鋼爲宜,嚴禁用鐵器、銅器,以防止金屬器皿與藥物發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2、煎藥前無需洗中藥

中藥材在製成飲片前經過了一系列炮製,包括去雜質、曬乾等一系列程序,衛生條件已經達標了,不必再用水洗。不少藥材中含有水溶性的成分,水洗會讓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於水而流失。中藥有些藥材是粉末狀的,有些藥材在配藥時要研碎,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損失,影響療效。當然,這是指在正規藥材店或醫院配取的有密封包裝、衛生條件較好的中藥材。(市場或是路邊擺買環境不夠衛生容易被污染的除外)。

此外,有的藥材在炮製過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都易溶於水,若用水洗,會導致部分輔料流失,從而影響藥物療效。

3、煎藥水位選擇

煎藥加水量的多少受飲片的重量、質地等影響,一般以高出藥面2釐米爲宜。爲了便於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即無雜質的井水、自來水),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使藥材組織內部充分吸收水分,細胞壁膨脹軟化,藥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滲透到水分中。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否則藥材裏的蛋白質遇熱很快就會凝固,引起細胞壁硬化,在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不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藥時不能在中間數次加水,也不能把藥煎幹(煳)了再加水重煎,煎煳的藥物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另外有些藥物煎煳以後,產生了其他功效,如荊芥是解表藥,煎煳以後變成了荊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產生了止血效能。

經常煲中藥你煲的是否正確 煎藥服藥時間有講究 第2張

4、掌握煎藥火候

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後改爲文火。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爲20-30分鐘左右。

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宜武火急煎,時間宜短,15-20分鐘即可。

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可煎40-60分鐘。

5、注意特殊煎法

【沖服藥】某些貴重或芳香類藥物不宜加熱煎煮的,應研爲細末,調入煎好的藥汁或開水中沖服,如牛黃、麝香等。此外,散劑、藥物的粉末和鮮品的自然汁也需要衝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包煎藥】有些藥物對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鍋,如辛夷、車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紗布袋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藥同煎。

【另煎藥】有些貴重藥物,爲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時被其他藥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蔘、羚羊角。

6、服藥時間有講究

不少人感覺中藥難喝,又或者感覺服藥後效果似乎不理想,這除了有的藥本身味苦之外,還可能和服藥沒有選對時間有關。

經常煲中藥你煲的是否正確 煎藥服藥時間有講究 第3張

三大誤區

誤區1:越貴越補

有些人認爲中藥[2]越貴越補,常不惜花高價買鹿茸、人蔘之類的中藥,其實進補功效未必就好。“缺什麼,補什麼”是進補的基本原則,中藥不應以售價的貴賤來分功效的高低,關鍵是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相應補品,尤其是老年人,更應以實用爲滋補原則。

誤區2:越多越補

“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很不科學。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誤區3: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進補’,不是虛證的人不宜進補。即使是虛證,也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人們在進補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諮詢,結合各種補藥的性能特點,對症施用,如熱性體質者,就不適合服用人蔘、鹿茸、海馬等溫熱性的藥物。

經常煲中藥你煲的是否正確 煎藥服藥時間有講究 第4張

使用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爲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爲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爲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蔘忌蘿蔔、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爲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皮膚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藥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爲中藥裏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裏。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

(5)中藥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嚥而加糖,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一些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專家介紹,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鹹能入腎,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有些中藥加了糖就會改變苦味湯藥的藥性而影響療效。

一些苦味藥能刺激末梢神經,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達到幫助消化、促進食慾的目的。如果在藥裏放了很多糖,完全掩蓋了苦味,就會失去健胃之效。

另外,中藥的化學成分一般都比較複雜,糖特別是紅糖中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一旦與中藥裏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後,就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