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大熱天寶寶容易中暑 家長這樣護理

大熱天寶寶容易中暑 家長這樣護理

來源:爵士範    閱讀: 2.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驕陽似火,走在烈日下,瞬間揮汗成雨,這樣火辣辣的天氣,最容易中暑了,尤其是抵抗力弱的小寶寶們。中暑輕者一般表現爲口渴、頭痛、頭昏、多汗、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體溫升高等;重者表現爲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在室外,家長們一般能考慮到防暑,但有些地方,卻容易被忽視。萬一寶寶中暑了,家長們要及時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大熱天寶寶容易中暑 家長這樣護理

別忽略這些易致寶寶中暑的地方

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發育成熟,對氣溫變化適應性差,如果在日光下暴露的時間稍微長些,體溫易快速上升,導致寶寶中暑。

炎熱的夏天,帶寶寶外出時,家長擔心寶寶曬傷或中暑,都會給寶寶帶上水、遮陽帽等,以備不時之需。然而,一些容易中暑的地方卻容易被忽略,例如車內!有些家長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臨時下車買瓶水或遇上熟人下車閒聊幾句,常會把孩子留在車內。儘管對孩子的安全做了周密的安排,卻低估了車內的高溫。

據統計,汽車在門窗緊閉的情況下,車內溫度會在短短几分鐘內發生極大的變化。即使陽光不太猛烈,10分鐘內,車內的溫度也會急速提升6-7攝氏度。急速上升的氣溫,狹窄的空間,對寶寶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這可能會讓寶寶出現體溫飆升,窒息等中暑症狀。

此外,其他悶熱的環境也容易導致寶寶中暑,如樓梯間、電梯間、不通風的房間等。家長們會把防中暑的注意力放在室外太陽下,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特殊的地方。

寶寶中暑的症狀及應對措施

中暑的寶寶一般會有以下這些症狀:

1、寶寶皮膚髮紅髮燙,體溫高但不出汗,或者出冷汗,皮膚溼冷;

大熱天寶寶容易中暑 家長這樣護理 第2張

2、寶寶煩躁不安且哭鬧,呼吸和脈搏加快,接着會顯得很疲乏,甚至抽筋或昏迷;

3、較大的幼兒會出現噁心、頭暈,失去方向感,表現得昏昏沉沉,對外界反應遲鈍。

一旦發現寶寶有中暑症狀,要及時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首先散熱,將寶寶轉移到陰涼處,脫去或解開衣服,擦乾汗液或換上乾淨的衣服,注意空氣流通。

其次降溫,用溼涼的毛巾敷在寶寶額頭,或小心擦拭全身。但要切忌直接用冰水或冰塊使體溫驟降,這會使寶寶的皮膚血管極度收縮,皮膚血流明顯減少而無法繼續排熱。

最後解暑,當寶寶意識清醒後,可以給寶寶喝解暑綠豆湯或淡鹽水。有頭暈、頭痛症狀的寶寶,家長可在寶寶兩眉之間和太陽穴上塗些清涼油,以提神醒腦。

若採取以上措施之後,寶寶仍未見好轉,應立即送往醫院救治。

預防中暑,多喝水是關鍵

防暑,多喝水是關鍵。每隔半個小時左右,家長要提醒孩子喝點水。可以適當飲用淡鹽水,補充流失的鹽分。除此之外,可以煮些消暑的飲品如綠豆湯給寶寶喝。夏天炎熱,寶寶有可能胃口不佳,這時要注意營養均衡,讓寶寶多吃些新鮮的蔬菜水果,能爲寶寶補充營養和水分。

調低室內溫度,保持室內通風透氣。但要注意,不能讓寶寶在空調房呆太久,也不能讓空調、風扇直接對着寶寶吹,以防受涼感冒。

如果要帶寶寶外出,家長最好挑選涼爽的早上或傍晚。若必須在高溫時段出門,則要帶上遮陽傘、遮陽帽、飲用水、清涼油等防暑“神器”。在寶寶後背墊一塊汗巾,可以吸汗,但要及時更換溼汗巾,如果衣服已經汗溼,則需要馬上換上乾淨透氣的衣服。

大熱天寶寶容易中暑 家長這樣護理 第3張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一冷一熱的環境也容易導致中暑。寶寶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裏,若突然去到室外,或從炎熱的室外,突然進入低溫的空調房,溫差變化太大,寶寶身體一時難以調節,也容易發生中暑,家長需警惕。

專家提醒,寶寶中暑後,不少年輕的父母在爲其進行處理時存在幾個誤區:

一、大量飲水

大量飲水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造成體內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時引起小兒驚厥。因此中暑後須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和鹽分,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爲宜。

二、濫用抗生素

中暑後體溫升高不是因爲感染引起,不要濫用抗生素,一定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合理使用退熱藥物,藥物使用不當會加重脫水症狀。

三、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寶寶中暑後,大多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溼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四、吃油膩食物

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寶寶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

專家介紹,如果寶寶中暑,父母應該立即將寶寶移到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讓寶寶仰臥,維持呼吸道通暢,解開衣釦脫去或鬆開衣服,用溼毛巾擦拭全身降溫;在寶寶意識清醒前,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意識清醒後少量多次飲淡鹽水;如發現寶寶煩躁不安出現驚厥時,最好能立即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併發症。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