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母嬰 > 孕媽注意 4種狀況下別給人摸肚子

孕媽注意 4種狀況下別給人摸肚子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孕媽注意 4種狀況下別給人摸肚子

孕媽不能給別人摸肚子的情況

1.前置胎盤不宜摸肚子

懷孕2個月開始,胎寶寶就在母體內活動了,但這時的活動幅度很小,準媽媽不能感知,隨着妊娠月份的增加,活動幅度會越來越增大。

從吞吐羊水、眯眼、咂手指、握拳,直到伸展四肢、轉身、翻筋斗等。所以,過了孕早期,胎兒的撫摸胎教就可以實施了。

臍帶繞頸多發生在孕早期和孕中期,這一階段臍帶長,空間大,胎兒活動時很可能一圈或兩圈臍帶繞頸,有人會自動恢復正常,與是否摸肚子、摸的手法並無直接聯繫。

不過醫生並不建議準媽媽頻繁撫摸肚皮,尤其在孕晚期,容易刺激宮縮,引起早產,特別是一些前置胎盤、有早產跡象或胎動頻繁的準媽媽更不能頻繁刺激肚子。

2.孕晚期不宜摸肚子

很多孕晚期的準媽媽喜歡撫摩肚子跟寶寶交流,但晚期頻繁撫摩肚皮確實容易刺激子宮,導致假性宮縮。如果手法不當或頻率太過,的確可能引起早產。

一般來說,準媽媽撫摸肚子的力度都相當輕柔,不足以引發危險。而且準爸媽適當的撫觸胎兒,肯定利大於弊。

撫觸胎教是準爸媽和寶寶之間最早的交流,適當的撫摸、輕拍,能加強母嬰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聯繫,還可以鍛鍊寶寶的觸覺神經和運動神經。

不過懷孕29周後和臨近產期的準媽媽,最好不要拍打和推動腹部。

3.出現早產跡象不宜摸肚子

子宮就像是一個球,寶寶會以很舒適的位置躺在裏面,沒有必要爲了給寶寶進行運動而撫摸自己的肚皮。

用力去摸肚皮或者刺激它,不會引起臍帶繞頸,但是後果可能更嚴重,尤其是有早產先兆的人,或者曾經流產的人,子宮容易收縮,會再次引起早產,甚至是胎盤早剝。

準媽媽在孕晚期因腰椎負擔過大,體內激素變化導致骨盆韌帶鬆弛等原因,很容易出現腰疼症狀。

對於有腰部基礎病的患者來說,懷孕還會加重腰疼病情。

經常看到準媽媽兩手撐着腰往後挺,或者一邊遛彎一邊摸肚子,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行爲習慣。

撐腰後挺容易誘發腰疼、腰肌勞損,經常摸大肚子容易誘發宮縮和早產。最好以準媽媽舒服自然的方式站立行走。

準媽媽要注意休息,站起、坐下時不要太快,選擇舒適好穿的鞋子,並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方式堅持鍛鍊。

過分挺腰走路會加重脊柱負擔,孕期走路和站立時,最好的姿勢應是雙腿微微分開,後背伸直、挺胸。如果確實感覺負擔太大,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佩戴專業腰帶緩解不適。

4.胎動頻繁不宜摸肚子

準媽媽時刻關注胎動,稍有風吹草動,就以爲胎兒出了什麼問題

胎動多,並沒有太大問題,如果胎動突然大幅增加或者大幅減少,增減幅度爲正常的50%以上時,準媽媽就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因爲這可能是胎盤功能不良的一個信號。

準爸媽做撫觸胎教,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用力不當或過度。

每次撫觸時間也不宜太長,大約5到10分鐘即可。如果感覺胎動頻繁,就應停止。

不少孕媽媽喜歡撫摸肚子,以此作爲與胎寶寶的情感交流。

這的確有一定科學依據,但孕期撫摸肚子是有講究的:首先,要找準子宮底位置;然後,最好能依據不同月份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撫摸。

孕媽如何摸肚子?

1.來回撫摸法

實施月份:懷孕3個月以後可以進行一些來回撫摸的練習。

具體做法:準媽媽在腹部完全鬆弛的情況下,用手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來回撫摸。心裏可想象你雙手真的愛撫在可愛的小寶寶身上,有一種喜悅和幸福感,深情地默想:“小寶寶,媽媽真愛你”“小寶寶真舒暢”等。

注意事項:撫摸時動作宜輕,時間不宜過長,每次2~5分鐘。

2.觸壓拍打法

實施月份:懷孕4個月以後,在撫摸的基礎上可以進行輕輕地觸壓拍打練習。

具體做法:準媽媽平臥,放鬆腹部,先用手在腹部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來回撫摸,並用手指輕輕按下再擡起,然後輕輕做一些按壓和拍打動作,給胎兒以觸覺刺激。一般堅持幾個星期後胎兒會有所反應,如身體輕輕蠕動、手腳轉動等。

注意事項:開始時每次5分鐘,等做出反應後,每次5~10分鐘。在按壓拍打胎兒時動作一定要輕柔,準媽媽還應注意胎兒的反應,如果感覺到胎兒用力掙扎或蹬腿,表明他不喜歡,應立即停止。

3.推動散步法

實施月份:懷孕6、7個月後,當準媽媽可以在腹部明顯地觸摸到胎兒的頭、背和肢體時,就可以增加推動散步的練習。

具體做法:準媽媽平躺在牀上,全身放鬆,輕輕地來回撫摸、按壓、拍打腹部,同時也可用手輕輕地推動胎兒,讓胎兒在宮內“散散步、做做操”。

注意事項:此種練習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避免因用力不當或過度而造成腹部疼痛、子宮收縮,甚至引發早產。每次5~10分鐘,動作要輕柔自然,用力均勻適當,切忌粗暴。如果胎兒用力來回扭動身體,準媽媽應立即停止推動,可用手輕輕撫摸腹部,胎兒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