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享生活 > 內科 > 醫生成抑鬱高發人羣 哪些職業更易誘發

醫生成抑鬱高發人羣 哪些職業更易誘發

來源:爵士範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醫生成抑鬱高發人羣 哪些職業更易誘發

國內第一部反映醫患關係的電影《生死拯救》19日在江蘇首映。據瞭解,此部影片涉足的是當前社會最爲敏感的職業醫鬧、醫生抑鬱等尖銳話題,主要講述了河洛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婦產科主任於越好心幫助他人卻給自己帶來醫鬧風波的故事。

據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李英輝介紹,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目前醫患關係最缺失的就是相互信任,一些職業醫鬧就是鑽了醫患信任缺失的空子,通過顛倒黑白、扭曲事實讓患者對醫生產生不信任,刻意製造醫患緊張關係,甚至通過打、砸、鬧等做法來挑撥患者與醫生的對立和衝突,藉以從中牟利。她表示,實際生活中,僅靠醫生的自律和仁愛是很難讓醫患關係完成“救贖”,只有重建信任纔是最大的救贖。如何讓醫生得到患者、患者家人以及社會大衆的瞭解、理解、信任,纔是解決醫患關係危機的根本辦法。

她還表示,其實大部分醫生還是挺理解患者的,患者也應理解醫生,因爲醫生每天都面臨許多的生老病死,面臨許多搶救的壓力,有些醫生一到醫院這個環境裏就會感到心理非常焦慮,醫生這個羣體成了抑鬱高發人羣。“我曾經就治療過七八個患抑鬱症的醫生,他們由於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加上不和諧的醫患關係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壓力,導致了抑鬱症的發生。甚至有一個20多歲的醫生,心裏懼怕這樣的壓力,反覆請病假,不願到醫院這樣的環境裏。”很多醫生患抑鬱症後得不到應有的理解和治療,導致症狀越來越嚴重,最後發生自殺的悲劇

除了醫生是高發抑鬱症人羣之外,一下8種職業也是容易患上抑鬱症。

後勤保證人員。這個領域的人經常出現典型問題,那就是要求高,操控程度低。他們在第一線,各方面都給他們髮指示;同時他們又是可操控人員的最底層,用萊奇 的說法就是,“什麼事情都能從他們那裏過濾掉”。他們的日程安排沒法預測,不論做了什麼讓人生活輕鬆的事情都得不到肯定。

餐飲服務人員。位居職業護理人員之後的是在餐廳提供餐飲服務的人員。這類服務人員薪水低,工作繁重,每天找他們服務的人很多。一般工作人員中有百分之十報 告說在過去一年中出現過抑鬱症,在這一領域發生抑鬱症的女性差不多有百分之十五。萊奇說:“這是一個常常不需要感謝的職業。不僅要面對人們的粗魯行爲,還 要付出很多體力。當人們抑鬱的時候,很難有力量和動力去工作,如果此時你又不得不工作,困難之大可想而知。”

醫護工作者。醫護工作者包括醫生、護士、治療師和其他最終付出很多回報甚少或者沒有的職業。醫護工作者工作時間長,沒有規律,而且別人的生命往往攥在其手 上。其壓力之大,非幾張圖表所能表示出來。維拉德說:“他們每天要面對疾病、痛苦和死亡並和患者家屬打交道。這個職業能讓人對整個世界的看法發生變化,那 就是這是一個比較讓人悲傷的世界。”

教師。對教 師的要求似乎在不斷提高。很多教師下班後還要工作,甚至將工作帶回家中。在很多地區,教師要學會多付出,少回報。維拉德說:“壓力來自不同方面——學生、 家長和要求達標的學校,他們的要求各種各樣。這讓教師很難做他們自己的事情,更難記住他們當初投身這個領域的理由。”

維護和地勤人員。什麼東西出了問題的時候纔有人找你,你感覺如何?這基本上就是維護人員每天要面對的工作。他們工作沒準點、沒季節或者沒時間表,上夜班則 是司空見慣。經常給人收拾爛攤子,工作難度大,可是薪水卻不高。維拉德說:“這個職業流動性很強,用同事的話說,這類工作人員很孤獨,而且工作還有危 險。”

社會工作者。這類工作人員抑鬱症比率這麼 高一點也不令人驚訝。幫助受虐待的孩子或者處於危機邊緣的家庭要求很高,加之很多機構的官僚主義,令其成爲一種壓力巨大、一天到晚忙不停的職業。維拉德 說:“有一種文化認爲,要想幹得好,就要付出努力,常常要做出犧牲。由於社會工作者跟需要幫助的人打交道,不付出很大犧牲恐怕是很難的。”

金融顧問和財務人員。壓力,壓力,壓力。多數人不喜歡應付退休儲蓄計劃。可以想象每天爲他人處理成千上萬美元是什麼滋味。萊奇說:“爲別人理財以及無法控制的市場要擔負很大責任。還涉及犯罪,客戶金錢損失的時候,就會有人衝他們喊叫。”

藝術家、演藝人員和作家。這類職業收入不穩定,工作沒準時間,且很孤獨。文藝創作人員也許心理紊亂的機率也高,約百分之九報告說在前一年發生過抑鬱症。就 男人而言,這是一個最有可能與抑鬱症發生聯繫的職業(全職工作者幾乎是百分之七)。萊奇說:“演藝人員和藝術家當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症狀是躁鬱症。這些人當 中也許還有未經診斷或者未經治療的心理疾患。對那些喜歡藝術工作的人來講,抑鬱症並非罕見,之所以發生抑鬱症,與其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大多數的抑鬱症患者在實施自殺行爲前,內心都充滿矛盾,他們既想死、也想活,這時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他們會對周圍的親朋好友、同事或向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傾訴自己活得很累、活起沒有意義、活着不如死了好。在這個階段,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這種“信號”,能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傾聽和體會患者的痛苦,儘量地引導患者多說話,讓他將內心的痛苦宣泄出來,並且不要對患者所談的內容進行過多的評價,這樣一方面可以瞭解患者的內心想法,也能使患者感受到關懷和支持,這也是很強大的溫暖力量,可以延緩患者自殺的行爲,爲下一步的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